表面上是接受了西漢中央冊封,但是實際上不聽調也不聽宣,在國中依舊以天子、皇帝自居。
那麼,趙胡應該就會對“避君主諱”上心了。
胡這個字,在漢代可太大眾了。
不但在生活中經常用到,而且作為人名使用也很頻繁。
想要讓整個南越國,都不用“胡”字,重新改一個字或者創造一個字,來代替“胡”,那太麻煩了。
他自己改個名字,倒是簡單的很。
“眜這個字,就算是在漢代,也是很冷門的一個字。”
“只有寥寥幾句典故上,用到了這個字。”
“將其拿來當做名諱的話,南越國民間就很容易避諱此字了,幾乎不影響日常生活。”
陳翰唸唸有詞的說著。
他的解釋,很和李教授與傅所長的想法。
他倆在短暫的驚疑之後,同樣也覺得,這位南越文王一人二名,大機率是因為避君主諱而改名的。
至於為什麼司馬遷在史書上記載的是“趙胡”,而非“趙眜”,理由也很簡單啊。
趙胡是南越文王的原名。
趙眜是後來登基稱帝后才改了。
天無二日,地無二主。
西漢中央的漢武帝劉徹正值鼎盛之年!
作為西漢官方的史官,司馬遷能承認趙胡這位“南越文帝”嗎?
既然不承認他的“皇帝”合法性。
那趙胡因為要當皇帝,從而才改名讓民間避諱的事情,司馬遷當然也是不予承認的。
只有天子才能讓民間避諱其名!
而西漢的天子,從始至終只有老劉家的種!
自然,這“趙眜”之名,至少在漢朝這邊,是絕對不承認的。
趙胡從始至終也只能叫趙胡!
他的“趙眜”之名,當然也就只有自己使用了。
雖然不知道南越國有沒有官方史官。
就算有,南越國滅國後,這“南越偽史”,也絕對不會留下來的,只會被徹底銷燬掉。
這也就導致和“趙眜”之名,從來沒有出現在任何史料記載之中。
只有在這埋葬了趙胡的大墓中,才能窺見幾分,這埋藏於歷史之下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