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眜”
“這還真是考古史對歷史記載的又一大填補啊。”
李教授搖頭晃腦的感嘆道:“如果不是這座南越王墓,如果不是發現了趙胡本人的墓葬。”
“恐怕他這趙眜之名,不會有任何人知道。”
“雖然說,都說史官記載歷史不偏不倚,特別是先秦和秦漢史官,就算強權威脅,也不屈服,依舊公正記載歷史。”
“但是史官畢竟還是有自己的國籍,有自己的立場,並非是無情的歷史記錄機啊。”
對於史官這一特殊群體,從古至今一直都讚譽不絕。
之所以讚譽,是讚譽史官之節氣,讚譽他們秉筆直書。
華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歷史的記錄。
早在先秦時代就有專門記錄各類歷史事件的史官。
而且這種史官大多都是家族時代相傳,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職業傳承。
這些史官們,身體力行的在向世人證明,自己的秉筆直書。
公元前607年,晉靈公設下“鴻門宴”,意欲除掉正卿趙盾。
結果趙盾跑了。
趙盾的族弟趙穿得知情況後,很快實施了報復,發動突襲,在桃園中殺死了晉靈公。
當時的晉國史官董狐,公正的在史書上留下了“趙盾弒其君”五個大字。
直抒趙盾是犯上作亂的權臣!
這個評價,在春秋那個年代,甚至比殺了趙盾還要更加讓他難堪。
事後,趙盾立馬找上了董狐,希望他可以修改記載,人並非是趙盾殺的,乃是其族弟趙穿所殺。
但是,史官心裡非常清楚。
趙盾身為執政的正卿,國君被殺,趙盾反而跑路了,雖沒出邊境,但回來後又不緝捕真兇,這不是兇手,誰是兇手?
趙穿只不過是那把劍,趙盾才是真正的持劍手。
不管趙盾怎麼說,董狐都不願意修改史書,就要記下趙盾弒君。
這件事,被傳頌千年,一直都被當做史官之典範。
同時也為華夏曆史的嚴謹性和正確性,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只是,史官或許會秉筆直書,但是這不代表史官就沒有立場。
同樣的一件事,用不同的語境,不同的遣詞,記錄下來的深意就不一樣了。
更別提隨著中央集權的深入,皇權越來越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