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此匈奴人都能找到新的藉口啊。
上上一次是他們的羊丟了, 上一次是他們計程車兵失蹤了,這一次是大漢士兵衝他們撒尿了。
反正每次都是“誤會”,每次都有新“誤會”。
聽說陶青還帶回了一封匈奴君臣單于的親筆書信,漢景帝趕忙取過來觀瞧。
匈奴人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因此往來的書信全都是用漢文書寫的。
只見信上寫到:
“天所立匈奴大單于敬問皇帝無恙。”
“前時漢邊吏侵侮右賢王,右賢王不請,與漢吏相距,絕二主之約,離兄弟之親。”
“今已罰右賢王。”
“皇帝言和親事,稱書意,合歡。”
“除前事,復故約,以安邊民,使少者得成其長,老者安其處,世世平樂。”
翻譯一下:
劉啟, 你好。(我是你爹)
之前跑到你們那裡燒殺搶掠的是右賢王的部隊,真不是我指使的。(你愛信不信)
右賢王之所以這麼幹,完全是因為你們邊境計程車兵故意挑釁。(責任全在你方)
現在, 我已經重重責罰過他了。(罰酒三杯)
聽說你想和親,挺好,我同意了。(送錢給我,我為什麼不要?)
以後咱們就和睦相處吧吧。(這次搶的差不多了,下次再搶。)
。。。。。。
漢景帝看完這份書信之後,命人當庭唸誦了一遍。
朝中眾臣聽了其中的內容,大部分還是十分高興的。
從軍臣單于的話語中可以判斷,他無意於發動更大規模的作戰行動,而是想著透過和親的方式結束戰爭。
這一次,最少能換來五年(啊不),三年(劃掉),一年的和平吧!
求來的和平,那也是和平。
只要是和平,那就是好的。
目前,大漢朝堂上主流觀點還是和親為上。
這絕不是大漢的大臣們全都卑躬屈膝、貪生怕死。
而是因為他們全都是成熟的政客,在經過權衡利弊之後做出的一致選擇。
在他們看來,和親是最划算的。
第一,匈奴人軍事力量強大,不好打。貿然發動進攻很可能會重蹈平城之戰的覆轍。
第二,哪怕傾全國之力打贏了,又能怎樣呢?又能得到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