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土地澤鹵,是沒辦法種菜的。眾所周知,大漢是種菜的民族,沒辦法種菜的土地,要他有何用?
算一算,投入和產出完全不成正比。
和親只是小虧,打匈奴確實大虧,傻子都知道如何選擇。
因此,這幾十年來大漢一直堅持著和親的政策。
。。。。。。
只有周亞夫等少數幾位武將表達了不同的觀點。
他們認為,和親終非長久之計,主張對匈奴發動反擊戰爭。
不過,這個觀點並未激起什麼水花。
大多數朝臣,包括丞相陶青、御史大夫晁錯這些重量級人物全都支援和親。
於是,和親就這樣定了下來。
漢景帝點了點頭。
就這樣吧。
和了兩次親了,也不差這一次。
隨後,他命人起草了一份詔書,將和親的事情公之於天下。
這也是常規的操作。
當然,寫詔書可是一門技術活兒,裡面的學問大著呢。
比如這次和親,就不能照實寫,說是大漢求著匈奴人和親,得進行一下藝術的加工:
最終在陶青等人的加工下,這次詔書的部分語句是這樣的:
“匈奴大單于遺朕書,求和親。”
“和親俱便,朕已許之。”
“其佈告天下,使明知之。”
這詔書寫的多好啊。
再翻譯一下:
“我大漢國力強橫,蒸蒸日上,讓匈奴人膽寒,嚇得他們的匈奴單于求著大漢要和親。”
“本來我大漢是不想答應的,想要狠狠的教訓他們一番。”
“但是考慮到和親對雙方都有好處,為了使百姓不再遭受刀戈之苦,於是朕就恩准匈奴單于的請求。朕全是為了百姓著想啊!”
“這件事就這麼定了,大漢寬宏大量,饒了匈奴人,你們知道有這麼件事兒就行了。”
喪事喜辦,老傳統了。
大漢在戰場上輸了,但在其他方面贏了。
是的,大漢又贏了,大漢贏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