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風氣確實存在問題,但這個問題可不是一天兩天了。
大多問題,是自宋開始就存在的。
因此他並不看好對方能成功。
況且,以蔣奉文的身份。
在這樣形勢不明的時候,也不適合說出什麼支援的話。
可終究,他被對方的想法動搖。
他身為國子監祭酒,負責教書育人。巚
哪能不希望讀書人的風氣變一變呢?
仔細想想,劉正所作所為確實搞得國子監混亂不堪。
但那些紈絝所言,確實也都是君子之道。
雖然種種不堪依舊,但好歹知道給自己找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長此以往,會不會開始「恥惡」呢?
「哼!希望你們能記得今日所言,他日若帶壞了風氣,我定然饒不了你!」
他心中有了幾分動搖,卻終究放不下面子。巚
冷冷丟下一句,轉身要離開。
剛一轉身,又忽地回過身來,看著三人半晌,才意味深長的道:
「建大事者,必勤遠略而不急近功。」
這句說完,便拂袖而去。
說來說去,對方也算認可了他們的理念。
這是對馮一博的小手
段有些看不上。
在勸告他們,不要無所不用其極。巚
馮一博先愣了一下,隨後就笑了。
看著他離去背影,喊了一聲: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這話是史公之筆,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之中樊噲所言。
意思自然就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蔣奉文聽了,身形微微一頓。
但終究沒有停下腳步,只留下一個冷冷的背影。巚
「看來終究還是明白人多些。」
劉正看著他的背影,欣慰一笑。
可轉而,又一臉擔憂的看向馮一博,談道:
「一博,這下你也要被拱到臺前了。」
說到底,這裡到底還在宮中。
三人在這裡小聲說話,還不引人注意。
可蔣奉文過來之後,又急又怒的叱罵。巚
不少下朝的官員都關注到了這邊。
即使沒圍過來看熱鬧,也能聽個大概了。
原本還只有劉正一個人,在臺前推動「君子之道」。
現在倒好了,馮一博與「知行合一」的關聯也徹底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