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只希望你能記得自己讀書之時,聖人所說的那些道理,尤其是「巧言令色,鮮矣仁」!」
這句話也出自《論語》的開篇《學而第一》之中。
這是借聖人之言,在勸馮一博不要花言巧語。巚
「我等也是見大魏風氣日靡,因此才提倡「知行合一」的君子之道,希望以此掃清大魏讀書人的不正之風!」
馮一博見對方冷靜下來,就解釋了一下自己的目的。
隨後又笑了笑,反問道:
「這正是出於我等的惻隱之心,夫子又如何覺得不仁了?」
蔣奉文是理學大家,動不動就引經據典。
馮一博卻也不是白給的探花。
對方說「巧言令
色」是為不仁那一句,引用的是孔子的話。巚
他說自己的初心,是不忍大魏讀書人被不正之風帶壞,所做所為出於惻隱之心,引用的是孟子的話。
「惻隱之心」出自著名的「四端」: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說白了,孟子覺得君子應該有「仁義禮智」。巚
而惻隱之心就是「仁」的開端!
對方用孔子的「仁」相勸,馮一博就用孟子的「仁」回敬。
二者都是儒門聖人,按理是孔子更大,但論「仁」這個字,孟子是青出於藍。
蔣奉文聞言,已經怔在那裡。
他不是被孟子的「仁」給鎮住,而是對馮一博所言有些難辨真假。
若真如馮一博所言,那自己身為國子監祭酒,自然沒有理由不支援這樣的整風運動。
說起大魏讀書人的風氣,當然是他這個教育一線的祭酒最有發言權。巚
浮躁、輕浮、奢靡等等,任何一個詞,都不足以形容現在大魏讀書人的風氣。
他身為國子監祭酒,自然也看到了其中的種種不堪。
可即使如此,又能如何?
對方的言行聽著像是真的,只是做的……
不論如何,這個出發點也算是好的。
正是這個原因,讓蔣奉文一時沉吟起來。
「我等聖人門徒,自然要遵循聖人的道理,正所謂:理越辨越明,實踐就是辨明道理的過程,所以我們才要提倡「知行合一」,踐行君子之道。」巚
見蔣奉文的表情,馮一博態度也變得十分誠懇。
「正如夫子所言,我們之所以先提出「君子之誅」,確實有幾分譁眾取寵之意,但這也是為了讓「君子之道」儘快被人知曉,被人傳播,被人接受。」
說到這裡,馮一博還笑道:
「你看,夫子和我這一番辯論之後,是不是已經明白了「知行合一」的重要?」
這一次,蔣奉文的面色有些複雜。
他身為國子監祭酒,一時被馮一博的初心所動搖。
可沉吟半晌,還是覺得這事沒那麼簡單。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