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若不發米糧,也很容易引起百官質疑。
畢竟,也只有開國勳貴不虞沒有米吃。
因為他們在開國初期,就在江南置下大量的田莊。
一般都是那種二、三百戶佃農。
土地規模在兩、三千畝的莊子。
按照這個年代,一年兩熟,畝產約莫五百斤。
那一個莊子每年的收成就是一萬多石糧食。
良善些的,都會給佃農留下一半。
最後剩下大約六、七千石左右,折銀就是五、六千兩左右。
如果是豐年,或者狠一點的人家。
八千兩也是有的。
就像賈家這樣的大戶,在江南本來有幾十個這樣的莊子。
只是幾代人不斷分出各支。
作為大房的寧府只剩八、九個莊子了。
榮府好些,也不到二十個。
馮家莊其實也是這個規模的莊子。
只是馮一博接手之後,帶著大夥搞反季花卉果蔬。
金陵的貴人又極多,自然供不應求。
一年到頭,竟也有七八千兩。
反比種糧食掙的還多些。
兩邊加一起,馮家莊一年就有近一萬五千兩的收入。
相當於兩三個莊子了。
莊戶們每年也都有至少四五十兩進賬。
比起一般的人家,差不多有他們的兩倍了。
這也是馮家莊那些人,當初什麼都肯聽馮一博吩咐的原因。
如果朝廷想要將各地文武百官的本色折算,還要考慮各地的米價、絹價等。
那樣的工作量就太大了。
但勳貴們在都中都有留人侯賞聽命的習慣。
若只按照都中價格折算,誰也不會拒絕。
如今朝廷這樣處理,文武百官的俸祿相當於沒有什麼變化。
本色照常發放,鈔票隨時都能兌換成現銀。
他們自然也都樂得省事。
可滿朝文武覺得新鮮,也沒什麼特殊的反應。
但馮一博卻從中再次看到了寶鈔的影子!
他一直對此持悲觀態度,預測鈔票會很快貶值。
即使景順帝和內閣,都是執政多年的老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