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戰船與大江內的戰船相差極大。
江流雖急,但與大海上的海浪相比還是很“溫柔”的。
假如遇到大風之季,海面上隨時能掀起極為恐怖的巨浪,這個時代沒有任何船隻能與大風浪抗衡。
所以,海船方面並不會太過要求靈活性,而是對平穩性與體型要求極高。
好在對於大涼軍來說,這並不是問題。
大涼朝廷擁有非常多的官方造船圖紙,廣陵之地也有造海船的老船工,只要設計出穩定性與速度合格的船隻,在上面很輕鬆就能裝上小型投石機等利器,與敵軍的交戰,不會透過戰船對撞的形式,而是以遠端作戰為主。
當他們的海船隊真正形成戰力之後,哪怕在古天海的威脅之下,他們也有底氣進行近海運輸以及跟南海島民們進行聯絡通商。
若是他們的船隊進入內海,那麼大涼水軍就能給予迎頭痛擊,而沿海地域,只有廣陵一地而已,
(本章未完,請翻頁)
他們的防守壓力並不算大。
至於從廣陵至南海這一段海域,項陽也不會太過擔心。
古天海說起來是海上的霸主,手下數萬兒郎,戰船數百。
這樣的船隊若是在大江之上,那可真是一股不可小視的力量。
但在大海上就不一定了。海域遼闊,再大規模的船隊,在大海之上也不過一葉浮萍而已,更不用說在這個時代,既無雷達,船速也慢,古天海又能實際掌控大大的海域?
只要他們的船隊夠靈活,膽大心細,縱然在小機率遭遇到古天海的船隊,也能及時甩開,或者乘風衝過去。
他們的船隊也不是白費的,總能在一些危險的海域進行護航。
項陽並不是海軍出身,對於船隊護航的學說認識不深,這方面就只能慢慢總結。
他也有自己的章程,把廣陵之地有經驗的海船船工以及多年出海捕魚的老漁民找來,改進海船的船身。
項陽的要求非常直接,那就是在保證中等海浪不至於傾覆的情況下,儘量把船速提高!
因為海船的特性,哪怕再怎麼改造,也會比江船船身更寬,因此江船能裝上的各種武器,海船都沒問題。
他們根本不需要考慮戰船能運載多少兵力,是否有利於弓箭手的射擊,只要保證船速,拉遠與敵人的距離,就可以讓未來的海戰儘量簡化,同時也能更方便地護航他們的運輸船隊。
從荊州過來大量基層官吏與老農,也開始了新的工作。
他們在兩湖一帶試種水稻算是有了點心得,他們現在可以暢通無阻地從南海部眾那裡得到更多的水稻。
南海部眾現在對大涼皇帝陛下那可是心服口服,甚至感恩不已。
他們並不知道在自家家鄉隨處可見的稻米對於大涼意味著什麼,到底有什麼價值,但是他們的船隊每次來,都能滿載而歸。
大涼朝廷會把許多的賞賜給他們裝船,讓他們帶回家鄉。
其中不但有許多他們從未見過的精巧玩意兒,還有許多的武器!
因為大涼軍走的是精兵路線,所以他們對於一般武器的需求其實不算太高,至少他們的鐵匠工坊的產能遠遠大於軍隊所需,那把多出來的武器送給南海部眾就是幾乎沒有代價的選擇。
南海之地相對於交州其實並不缺乏人口,有些南海大島之上的百姓數以萬計,足可比擬交州的一座大城。
他們最大的弱勢就在於百姓太過懶散,二是他們島上極缺鐵器,作戰能力自然不可能與交州軍或者海匪相比。
大涼軍的賞賜,至少解決了他們一半的困難呀。
幾位首領極為感動,單是從這些受贈的武器就讓他們認識到誰是真的對他們好,真正信任他們。
對於大涼軍另外一個有利的點在於,當他們打穿了徐州,得到真正的出海口之後,逼迫著海匪必須分兵。
他們既要幫著交州直接壓制住南海部眾,又要盯住廣陵郡,每一邊的實力都不夠強。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