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明國真是國富民安,物阜民豐,又怎會如此?
朱標和那些立國後出生的皇子不同,他和父親朱元璋一樣,都是過過苦日子的人。
他心裡很清楚。
百姓但凡有一點活路,是絕不會造反的!
換句話說。
父皇說的一點沒錯,大明國的窮苦百姓還有很多!
只是......
這是為什麼,他卻是回答不上來。
思考了片刻後。
朱標緩緩道:“兒臣以為,我大明國雖是立國十三年,但與漢唐宋國祚相比,仍算是剛剛立國。”
“既是剛剛立國,百廢待興,各州各府有窮苦百姓,乃是人之常情。”
“兒臣以為只要鞏固朝廷的政策與制度,不急政暴虐,不賦斂不時,時間一長,天下自然太平。”
朱標說的就是他的治國理念。
不頻繁的改變朝廷的政策和制度,用溫和的手段對待百官和勳貴。
讓江山穩定下來,天下才能太平,百姓才能安好。
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寬通平易之政!
而這種治國理念,和朱元璋的以民為本剛好相反。
正因如此,歷史上的兩人經常在乾清宮發生爭執。
甚至。
這位有史以來最穩太子的英年早逝,跟朱元璋的脾氣也不無關係!
果然。
此刻,朱元璋聽見朱標的話,眉頭微微皺起,有些不滿道:“在你看來,咱朝廷的制度就不會出現漏洞?”
朱標一怔,猶豫了一下,道:“回父皇的話,兒臣以為,我大明國的制度,乃是父皇和百官在前朝的基礎上,吸納歷朝歷代的經驗,改善而來,即便有漏洞,也是瑕不掩瑜,只要在施行的過程中,改正即可。”
在他看來。
父皇和百官廢了這麼多心思,制定的規章制度,又怎麼可能會出現漏洞。
只要按照制度辦事,大明朝就能千秋萬代,百姓就能安居樂業。
其實。
朱元璋在和方修談話之前,也有類似的想法。
可是當方修指出稅收制度的三大問題後。
他才恍然大悟。
前朝的制度之所以能延續這麼久,並非是沒有漏洞。
而是那些漏洞,並沒有人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