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蠢材要如何做朕不管,但他怎可拿前線將士的軍功做文章?」
李乾冷聲道:「在軍報上搬弄文墨,當真以為能掩蓋真相,瞞過所有人不成?」
這些日子朝中因此事爆發了許多爭執,李乾自然不是一無所知。
對於秦檜在軍報中的手腳,李乾也是在這幾天中察覺出來的。
初看那封軍報,其上滿是邊軍的身影,果斷斷後、誘敵深入、反身搏殺,功勳卓著。
但若是稍稍靜下心來回味就能發現,左威衛在其中的功勞肯定也不必邊軍小,事前的準備,切斷後路的時機,以及殲敵時真刀實槍的搏殺……這肯定不只是一句「破橋,斷敵之路」就能蓋過的。
平心而論,李乾確實不怎麼見得上趙匡義,但這時候戰功就是戰功,越是戰亂的時候,就越要豎立起絕對的規矩。
若今日李乾僅憑自己的好惡,就對秦檜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預設了他扣押左威衛軍功的事,這必然就是開了個壞頭。
試問若立了功後連應有的獎賞都要打折扣,此後左威衛是否還願意全心全意為朝廷作戰?
其他各路兵將見了左威衛這等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奪下首個大捷的禁軍都是這等下場,又是否會打擊他們的信心?令他們裹足不前?
所以,就算是他見不上的趙匡義,該有的獎賞也絕對不能少。
此外,最初李乾本想把秦檜的賞格降低一等,比左威衛和邊軍都要低,以示警告。
但思來想去,為了顧全大局,還是沒狠下心來這麼做。
畢竟這是朝廷派過去總領冀州兵事的主官,他所能依仗的也只有朝廷。
若李乾這邊還給他這種「特殊待遇」,那下面的兵將們恐怕就會以為秦檜沒了依仗,以後可能還會更加放肆。
如果真是那樣,秦檜以後的工作可能就真沒法開展了。
李乾一是害怕沒了秦檜的約束,左威衛、邊軍還有後面陸續到達的府兵、禁軍、邊軍等等雜亂的兵馬沒有約束統合,會鬧出亂子。
二則是怕秦檜再為了重立威嚴,再使出什麼昏招來,萬一對下面的兵將壓迫過甚,引得人家反抗,鬧出內亂來,連帶著把戰場也拖垮,那就萬事皆休了。
「陛下賞罰分明,兵將必將竭而勇也。」
諸葛亮在一旁稱讚了一句,不過心中卻覺得讓皇帝陛下如此生氣的可能不只這一個原因。
秦相這軍報送上來,若陛下真按照上面所寫內容進行封賞,那受到不公待遇的左威衛肯定除了埋怨秦檜之外,肯定還會對皇帝陛下心生怨氣。
平白得了便宜的邊軍也不見得會感激朝廷和皇帝,反而可能因此心**僥之心,覺得朝廷也就這麼容易湖弄,後面更加偷女幹耍滑。
這就是賞罰失喻的壞處。
更重要的是,這還是在秦相的引導下,皇帝陛下親自造成的賞罰失喻。
也就是說,秦相
為了豎立自己在冀州的威信,把遠在京城的皇帝陛下也拖下來了水,把賞罰不分的黑鍋和他對半分,如此情況下皇帝陛下焉能不生氣?
以他的性格,不給別人找點麻煩都算好了,豈有平白幫秦檜背上這麼一口鍋的道理?
如今能不行文申飭,反倒賞賜戰功,確實稱得上是顧全大局了。
也不知秦相為何會想出這樣的昏招來,他先前和皇帝陛下相處了這一年的時間,應當也大致清楚了他的作風吧?
莫名的,諸葛亮想到一句俗語,叫記吃不記打……
宮外,熾烈的陽光下。
王次翁三人出了宮後,相視無言。
王次翁有心責問他們兩個剛才為何是那種表現,但話到嘴邊又說不出口,三方本就不是一路人,有不同的意見和立場,他又怎能要求這兩人和他一條心?
但低下頭看了看皇帝陛下寫的文書,尤其是對秦檜親兵的賞賜和左威衛一樣,王次翁就有些不甘。
「二位大人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