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燥的糧倉,可以藏粟九年,藏米五年。
從現在開始儲備,到時候面對災害,完全可以拿出來賑災。
關內有不少大倉,如永豐倉,常平倉,廣通倉、太倉等等等。如果能裝滿,應該可以平穩渡過災難。
在和相國們商議後,李智雲便派人開始儲糧。
關於未來的災害,李智雲半個字沒有和楊恭仁等人提起,因為沒有意義。
糧食收上來,儲存起來。
這樣的制度,原本就有,不需要多做考慮。
而楊恭仁等人更多的則是猜測,楚王殿下屯糧,只怕是為了將來應對突厥。
故而,當楊恭仁等人稱讚李智雲高瞻遠矚之時,李智雲有那麼一瞬的懵逼。
他還以為裴矩他們會說自己未雨綢繆。
弄清事情後,李智雲哭笑不得之餘又有些可惜。若是將來沒有那些災難,這些糧食倒是可以拿出去當作軍資,發動戰爭,捶死突厥狗。
不過,誰說取糧食,聚軍資,一定要從百姓頭上拿?
若說這天下誰的糧食最多,那肯定是佔地多的世家大族!
上次竇璡栽了,老李從竇氏那裡坑來的糧食,讓李智雲有底氣發動剿滅林士弘的戰爭。
如果,能設計多拿幾家,到時候不論是征討突厥還是賑災,應該都能完全支援。
不著急,慢慢來。
這一日,李智雲在政事堂和相國們商議事情。
“粟已收成,本王決議,以流民在地方開荒種植。”
天下大亂,流民甚多,且各地流竄。朝廷對此的解決方法是讓他們在荒地開墾,果腹之餘,所得糧食部分上交,如此幾年,那些荒地便會徹底交給流民。到時候,上交糧食數目,迴歸朝廷規制。
這算是個不錯的方法。
幾名相國面面相覷,有些不解。
陳叔達道:“殿下,此策可行,只是快要冬季,不可種粟啊。如此一來,不如等來年開墾。”
他們覺得楚王有些天真,而且不通農事。
哪有冬天開荒種植的。
“本王沒說要種粟啊。”李智雲咧嘴一笑。
不種粟?
眾人一楞。
文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