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頓了頓,李珍遲疑道:“殿下,出海真的有利可圖麼,方才聽張使君所言,戰船建造,耗費甚多。何況,殿下所求,非琉球倭國,那種地方,真的找得到嗎?”
李智雲一笑,拍拍他肩膀。
“阿珍,此事若成,你也是歷史的見證者了。”
怎麼可能沒有!
只要找到那幾樣農作物,大唐將會更加強盛,唐人也會越來越多!
若不是迫於現在國內的情況,李智雲真想大肆建造戰船,然後派遣他們出海,去尋找那失落的大陸。
只可惜,他不能。
不僅不能,還得慢慢熬著。
他交給張鎮周的任務,期限可以看作是五年甚至七年左右。
畢竟,他當前要做的不是出海。
北有突厥大患,西域還有諸多小國。
首先,他得拿下這幾個地方,然後再考慮其他。貪多嚼不爛的道理,他還是明白的。
不過,現在他倒是可以讓張鎮周在揚州那邊先派人出海探探路,等突厥平定,國內安穩,那個時候或許就可以出海了。
在李珍下去後,李智雲想了想,又任命趙慈皓為揚州長史,讓他去揚州配合張鎮周。
這樣一來,再加上拂衣的人,一明一暗,方能徹底掌控揚州的大小事務。
他暗自告訴自己,現在不能著急。
當務之急是先掃平反賊,打敗突厥,然後再來決定是西進還是拓海。
反正,現在急也沒用,揚州等地元氣還沒恢復,民生凋敝,不宜大興土木。
在他看來,讓張鎮周擴建渡口和船廠,只怕是個長久的工程。
“不管那麼多了,先埋一子,待將來條件成熟,再言其他。”
想到這裡,李智雲又神思天外,將來要不要搞一個船舶司呢?
緊跟著,他搖頭苦笑。
好高騖遠了,還是先沉下心做眼前的事情吧。
隔日,民部尚書唐儉向李智雲彙報秋收成果。
關中、巴蜀兩地,不出意料的豐收。河東、河北兩道的收成,則是勉強供百姓食用,河南道倒是多收了一些,算是一個好訊息。此外淮南道、安州道、山南道,收成較之往年都有提升。
再三考慮,李智雲下令,將收上來的糧食全部封入庫倉。
現在是武德六年,他得開始儲糧了。
因為,他隱約記得,武德九年以後,天下各地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
一連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