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自己沒有任何矛盾啊。
所以讓大夏王朝鼎盛起來,不僅僅是望舅成龍,更主要的還是為天下蒼生。
讓百姓過的好點,也算是沒白來一趟,每個人總要做點事情,無非是做的多或者少。
當然也主要是這個世界比較枯燥,也算是給自己找點事做。
不過經過這段時間的統計還有一些資料匯總,顧錦年發現大夏王朝的的確確存在很多問題。
而且有些問題比自己想象中要嚴重很多。
簡單點來說,縱觀古今任何王朝其實繞來繞去離不開三件事情。
【皇權集中】
【外部矛盾】
【民生大計】
皇權集中不在乎‘君臣分權’,‘藩王之亂’,‘神權至上’。
君臣分權,宰相就是個典例,分化了皇帝的權力,但這個還好,取消有取消的好處,不取消有不取消的好處。
回顧歷史,明太祖把宰相制度取消了,皇權得到史無前例的加強,這是好事嗎?
表面上來看,最起碼明太祖年間是好事,因為皇帝一個人說了算,也不擔心這個那個,辦起事來也利索的很。
後來朱允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也都挺不錯,因為遇到的是明君。
等遇到大明戰神這種存在,那就美滋滋了,沒有宰相的約束,皇帝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五十萬大軍換來的是土木堡之變。
用後世人的一句話來說,一頭豬帶著五十萬大軍出征,都不會輸的這麼慘。
大明戰神有一千種辦法不會輸,但偏偏選擇第一千零一種輸的辦法,瓦剌留學生實打實洗不乾淨。
而對於如今的大夏王朝來說,君臣分權問題不是很大。
藩王之亂,才是大夏王朝如今最嚴重的問題,神權至上自己已經打壓下來了,最起碼短暫時間內不可能發生神權至上。
寧王是一個天大的隱患,如果不解決寧王的話,那麼‘攤丁入畝’也好,打壓權貴也罷,但凡是侵害到這群權貴世家利益的事情,都別想落實下來。
你一但落實,這些世家權貴,就要開始聯合造反了。
建德皇帝為什麼會輸?
一半原因是永盛大帝太勐了,顧家也太勐了,另外一半主要原因就是,建德皇帝上任之後,依舊對世家打壓的很兇,繼承太祖的想法,同時為了抬高讀書人的地位,從而侵佔世家利益。
畢竟建德皇帝的老師,乃是朱學一派數一數二的大人物,後來自刎殉國了。
白紙上。
顧錦年也緩緩寫下‘藩王之亂’。
這是頭等的大事。
不解決這件事情,自己老舅寢食難安,自己安享晚年的夢想也可以破滅了。
外部矛盾好說,匈奴國已經老實了,雖然知道匈奴國肯定還有其他想法。
但最起碼大夏王朝目前的外部矛盾幾乎為零,本來是跟大金王朝競爭,現在因為國運龍珠的原因,大傢伙要聯起手對抗中洲王朝了。
這件事情,由朝廷自己去處理,文武百官難不成當真是廢物?
而民生大計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點。
拋開藩王之亂不說,寧王這個禍害早晚要除掉。
顧錦年反而不頭疼寧王,早晚得打,打完之後,結果無非就是輸和贏,但不管輸還是贏,往後都會圍繞民生大計去做文章。
朝廷也好,百姓也罷,權貴世家,所有勢力圍繞的核心其實就是‘銀子’。
不信大可去聽一天朝會。
六部官員每天奏的摺子雖然變著法,但說來說去不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