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的是,回頭去了解守仁先生的心學,顧錦年愈發有無數感想。
這個心學太符合顧錦年的三觀了。
知行合一致良知。
光是這一句話,就可以讓人窮其一生去研究了。
什麼是知?
什麼是一?
如何實踐?又如何去踐行?
這些都很深奧。
顧錦年也只能從四句教中慢慢領悟。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至善至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若沒有這四句話,顧錦年很難去理解。
但心學這東西顧錦年曾經也有所研究,心學最早其實源自於亞聖孟子,而守仁先生將心學給予一個完善補充。
儒學這個東西,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見解,這半個月來顧錦年有時極其迷茫。
甚至好幾天睡覺做夢都在思考心學。
以致於念頭難以達通。
但有時候吧又感覺抓住了什麼,卻轉瞬而逝。
這種感覺很痛苦,讓顧錦年不得不強行扭轉思維,將精力放在國策上面。
原因無他。
如果一直去研究心學,自己一定會出事。
閱歷不行,強行去理解,容易鑽牛角尖。
很多事情,你不知道是對的還是錯的,今天你認為是這個意思,可到了明日你又會覺得是另外一個意思,反反覆覆這麼一折騰,就容易出大問題。
這回顧錦年也算是明白了,為什麼一些老儒常常會因為一本書去研究個幾十年了。
“學術之說,當真是恐怖,我還是要多增加一點閱歷,才能去理解,以現在的認知,強行去理解聖人之意,只怕會出大問題。”
窗下,顧錦年苦笑不已,說實話前些日子他還想過,自己花費點時間,將心學好好理解一二。
指不定去了稷下學宮,自己把心學開創出來,然後念一句知行合一,綻放異象,爭奪天命印記。
現在想想自己還是太年輕了,很多事情看似明白了,其實還是懂那麼一點點。
唯獨經歷過一些曲折,才能成長。
故此,顧錦年全心全意投入在國策上面。
大夏王朝依舊是自己的大本營,說句實話,一開始的確有些擔心,怕自己太優秀老舅會嫉妒自己,後來吧顧錦年也逐漸明白了幾個道理。
這裡是仙武世界,尋常的個人實力肯定比不過王朝力量,但當個人實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生死就不是王朝可以抉擇的了。
就好比自己,若是自己再往前一步,說句難聽點的話,哪怕是後世之君想要殺自己,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再加上後世之君為什麼會殺自己?純粹覺得王朝鼎盛了,殺兩個功臣增加點難度?
邏輯就不符合。
所以大夏王朝是自己的大本營,文景先生前段時間說了那麼多,讓自己早點加入學派,其實就是讓自己找個靠山。
可這段時間思前想後,顧錦年想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大夏王朝也是自己的靠山啊。
而且是最強靠山。
自己走的是儒道,走的是個人至上,又沒有當皇帝的想法,再加上也是皇室,真要做點什麼,朝廷有什麼理由阻止自己?
而且儒道也是為民而生,古今往來只要不是昏君,其實想要的東西不就是國泰民安,碰到幾個好戰分子,那就是開疆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