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讓大金的人,打聽這方面的訊息。”
“告訴匈奴國,倘若大夏王朝當真與匈奴開戰,大金王朝會出面調和,簡單交鋒,大金不會出面,倘若涉及十二城,大金王朝會援助部分。”
“只要大夏王朝不入侵匈奴國真正領土,大金王朝也無法與大夏王朝宣戰。”
“讓他自己做好準備。”
大金皇帝這般說道。
這是他的態度也是他的想法。
兩國交戰,大金王朝可以出面調和,但也僅僅只是出面調和,告知對方自己在關注即可。
如果真打起來了,不涉及十二城,大金王朝也無法過多援助,換句話來說,大夏王朝也有自己國家面子,總不可能出了這麼大的事情,就當沒事吧?
王朝之間也要互相考慮,這是體面問題。
雖然大金王朝是希望大夏王朝發展不起來,可有些事情不能太過,大國之爭不能太過於尖銳,必須要慢慢來,想要一下子把對方搞垮,這不可能。
反而會惹來針對。
說句不好聽的話,既然我過不下去了,誰搞我我就讓誰死。
就是這個心態,誰頂得住?
“遵旨。”
老太監開口,應了下來。
緊接著大金皇帝再度開口。
“大金書院如今怎樣了?”
大金皇帝詢問道。
“回陛下,有蘇先生在,一切穩定,我大金才子也多了不少,等到四海詩會之時,必然會大放光彩。”
老太監笑著開口,如此誇讚道。
“四海詩會不算什麼,只是詩會罷了,而且大夏有了一個顧錦年,任何詩會只怕都比不過他。”
“這次大夏詩會,大金也沒有派什麼真正的才子前去。”
“稷下學宮盛典才是真正重要,告訴蘇先生,讓他稍稍要加急一些,稷下學宮盛典格外重要,學術之爭,文道之爭才是大金學子主要的戰場。”
“詩會?再好也不過是一些旁門左道,學術才是王道。”
大金皇帝神色嚴肅道。
四海詩會比大夏詩會更加隆重,可在大金皇帝面前,這不算什麼東西,儒道最重要的是學術之爭,這才是關鍵。
你會吟詩有什麼用?旁門左道之術罷了。
“遵旨。”
老太監開口,緊接著緩緩離開大殿。
待老太監走後。
大金皇帝依舊坐在龍椅上,不知道在沉思什麼。
而後大殿外,走來一道身影,是十二皇子,他直接走進。
等入殿後,直接將殿門關閉。
“兒臣叩見父皇。”
“願父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是大金十二皇子。
前往大夏參加詩會的十二皇子,
“十二,如何評價這個顧錦年?對大金有無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