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會組織的課程他一個不落,識字的小本子被他翻爛了好幾頁,每天的操練他一板一眼的比劃。
加上吃得多長得壯,週六福已經升級成了什長,手下帶著十個新兵蛋子——
按照大明朝的衛所制度,“什長”這個編制是不存在的。
小旗、總旗和千戶百戶,才是正經的軍人編制。
可週六福他們是募兵啊!
大寧城為什麼不被稱之為“大寧衛”,那便是因為守衛在這裡的很多士卒,都是被招募過來的。
隨著清田帶來的衛所裁撤活動,關外的一些“衛所”也不再偽裝了,就地轉為州府的編制。
原來參軍的軍戶獲得正式募兵的待遇,他們的家人則是取消了軍戶戶籍,轉為當地的農民。
取過去等級而代之的,是營哨制度。
畢竟大明要想在關外進行長久的統治,那絕對不能只設立軍事機構。
遼東之地為何聯絡稍稍一弱就迅速的出現混亂,就要脫離朝廷控制?
還不就是因為大明朝在此之前,一直都只是往那邊派兵駐紮,連個行政的官員都不遷過去,甚至還不怎麼向遼東征稅!
只靠這種粗糙的統治手段,想在遼東土著心中豎立起“我是大明人”的旗子,何其艱難?
統治,是需要軍政配合的。
哪怕老朱同志推廣衛所制度的一大原因,是為了給朝廷省錢,免除鉅額的募兵資金,那該罷免的,還是得罷免。
等北邊徹底穩定下來,國內也沒有多餘的問題牽扯後腿,海外的財富不會讓大明缺錢。
這是朱見濟推廣募兵制的底氣。
只是大寧城由於靠近蒙古草原,在對面還沒徹底臣服的時候,還需要保留衛所管理,所以沒有獲得一個名分。
但沒關係,
只要待遇一樣就行。
當軍號尖銳的聲音響起,週六福就知道這是要集結了。
集結之後,就要出發打仗。
他深吸一口氣,捏著拳頭狠狠一揮,就出了營帳,帶著自己管的那支小隊伍前往集合地點。
姜成志現在是週六福的頂頭上司。
此前,為了避免衛所和營哨混在一起產生管理問題,兵部是對各種職位做出一一對應的。
像“什長”就等同於“小旗”。
如今的姜成志,也已經因為軍功從“總旗”轉成了“遊擊將軍”,地位相當於衛所的千戶和衛指揮使之間。
誰讓營哨制的管理比衛所更詳細呢?
反正他是東宮六率出身,改個戶口完全不成問題。
姜將軍巡視著自己手下計程車卒,心情是多麼豪邁。
他,也很渴望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