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等民間知道,朝廷竟然在新朝元年就要打仗之後,反應是很驚奇的。
除了景泰朝和開國那種特殊情況,很少會有皇帝選擇在自己登基的頭一年就發動戰爭。
畢竟那樣不吉利。
會顯得自己非常喜歡擊劍似的。
可朱見濟從小太子時期,給人的印象就是不走尋常路——
能夠搞出農會,還各種組織人大幹生產,足以見得他是個有想法的統治者。
目前而言,直隸地帶的自由農民基本都進了農會,享受了集體化勞作帶來的便利。
而清田之後,隨之而來的便是“理戶”。
被藏匿的人口需要被重新清查登記。
這些多出來的勞動力可以移民去西南開拓新土地,也可以選擇進廠打工賺錢。
其他地方不管怎麼樣,起碼直隸作為天子管轄之地,朱見濟還是能保障工人基本權益的。
被他帶領走進新時代的大明百姓,已經在提高不少的生活水平下,對朱見濟積累起了不小的信任。
所以即便有點“不同於尋常皇帝”,但新帝在元年的作戰計劃,仍然得到了民間普遍認同。
他們是相信大明能打勝仗的。
只有帶著一孩,抱著二孩,媳婦還懷著三孩的周大福對此產生了多餘的緊張感。
周大福的弟弟週六福離家從軍已經好幾年了。
雖然有時候,他會從關外傳信回來,但隔著那麼遠的距離,通訊情況還是很遲鈍的。
他經常收不到弟弟的任何訊息,自然對他的安危產生了無比的擔憂。
長兄如父,
即便被媳婦嫌棄了好久,說他還惦記著自己早就成年的兄弟有點“弟控”,周大福還是沒改了這毛病。
現在周萬福年紀日長,從農會的小學堂裡學了些常見字後,就去城裡給一家飯館當學徒去了,磨練個幾年指不定就能出來掌勺,然後去開個路邊攤做生意。
他的未來是有錢途的。
所以參軍後需要打仗的週六福就成了老周家心裡的牽掛。
不僅周大福想著,滿足了抱孫子願望的周老頭也沒忘記自己遠方的二兒子。
周家大嫂嘴上抱怨著兩個小叔子,但仍舊會抽空給他們縫製出新衣服,託朝廷的驛站使者送去關外。
現在要打仗了,他們都很擔心週六福出事。
最有空的周老頭天天躺著祈禱滿天神佛保佑他兒子平安回來。
對此,大寧城中的週六福一無所知。
他甚至有點小興奮,磨刀霍霍想著向小王子勢力之人的頭上砍去。
他參軍之後,除了定期去草原上面打草谷,清繳靠近大明邊關的蒙古人部落,還沒遇到過正經的大仗呢!
可他早就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