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衛民說的全是肺腑之言。
而且為了避免再出現常玉齡去世這樣意外和損失,他深感時間的緊迫性。
於是說幹就幹,幾乎是馬上就開始兌現承諾,緊鑼密鼓的操持起來。
辦這件事,首先需要的是地方。
這方面倒不用愁,寧衛民手裡就有現成的房。
實際上,也僅僅只用了兩天,他就讓人把自己那個“皇叔小院兒”騰了出來,收拾利索,用於做辦公地點。
並且因為那小院是三進院,房子挺多,還能一舉兩得,一處兩用。
大可以同時掛上“宮廷飲食研究會”和“京城工美行業傳承文化資料彙編部”兩塊牌子,絲毫不顯空間侷促。
最關鍵的是那院子的地理位置還好。
院子在東四四條,距離故宮和全城最主要的文化機構,商業場所和辦公機關都很近,異常方便。
就這樣的黃金地段,那本身就是牌面。
再加之小院建築規格也高,遠超普通官宦住宅,對外人而言很是唬人,絕對會以為是級別很高的官辦機構。
因此方方面面綜合來看,也的確沒有多少地方比這裡更合適的了。
其次需要的是行政手續,寧衛民有喬萬林幫忙,這方面同樣不難。
他就言語了一聲,沒幾天,兩個文化組織的註冊手續,就透過區文化局的審批落地了。
而這時,寧衛民甚至還沒來得及把基本的辦公傢俱訂好。
就看他辦事這效率之高吧,別人最發愁的問題,最難過的關隘,於他根本不費吹灰之力。
但即便如此,還不算得什麼,大多數人最感頭疼的資金,才是寧衛民的強項。
在兩個文化組織正式掛牌之後,寧衛民就把崔建和張嬙兩張專輯的回款從松本慶子的事務所賬戶轉了出來。
除了劃給農院的錢,給崔建和張嬙每人分了三十萬,其他的資金他一分沒留,毫不吝惜地全部投入在了這個幾乎沒有經濟回報的事業上。
宮廷飲食研究會賬上打了四十萬,比原本說好的二十萬足足多出一倍來。
京城工美行業傳承文化資料彙編部更是給了八十萬的巨資。
他還特別懂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不但給這兩個文化組織各申請了兩部電話,在報紙上張貼招聘廣告,公開招聘大專以上學歷的人來當文書。
還購買了兩輛日本大發麵包車,外聘兩個專職司機。
全然一副開弓沒有回頭箭,要驚天動地的大幹一場的架勢。
或許也是因為他的財大氣粗,壓根就沒把錢放在眼裡的大手筆吧,這麼多的錢沒眨眼就扔了出去。
別說故宮的專家和末代王爺夫婦都認為他真要做事,待遇也挺好,欣然接受了他聘請邀約,紛紛加入。
就是對於高學歷人才的招聘工作,也進行得順利異常。
實話實說,這幾年下來,京城的高階知識份子已經不是那麼金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