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卿雲輕觸遙控器,螢幕上的PPT又發生了改變。
一個醒目的數字“2026萬臺”出現在“3176萬臺”的下方。
無需多言,所有人都清楚,這個數字代表了國內生產計算機總數與銷售計算機總數之間的差額。
卿雲手中的紅外線筆在螢幕上劃出一個完美的圓圈,而後開口說道,
“如你們所想,這2026萬臺中確實有各個廠家閒置的殘次或者滯銷庫存,但是……佔比其實不到5%。”
殘次好說,但凡是生產型企業,這都是不可避免的。
哪怕是後世杜絕了人工犯錯的全自動生產,因為原材料的良莠關係,頂天了也只是將良品率提到到幾個九的程度,沒法100%。
而滯銷庫存……
其實也就只會在家用機市場上會出現,且數量極少。
商務機更多的是以銷定產。
畢竟不是80年代那種粗獷型生產了,絕大部分公司都已經做到了經濟生產。
老實說,5%殘次、滯銷的資料,在卿雲看來都是過高的。
行業總毛利率才多少……
所以電腦越來越不掙錢,簡直是應該的。
規模效應下的統籌管理,他希望把這個數字控制在千分位。
雲帝頓了頓,身後的PPT再次變化。
所有的文字資料滑向左側,空出的右側區域連續跳出了幾排文字:
廣達集團730萬臺、仁寶590萬臺、緯創310萬臺、富士康170萬臺、和碩、英業達、華勤……
卿雲指了指後面的和碩、英業達、華勤三家公司,“這三家今年三季度才開始建廠,明年二季度開始試生產。”
他笑了笑,又指了指上面的廣達集團等,“這也不是他們正式產量。實際上前面這四家也是剛剛試生產沒多久。
廣達的資料是半年資料,仁寶、緯創、富士康還沒有達產。
按照他們一期產能建設目標,這四家的產能都是千萬臺級別,其中廣達是1500萬臺。”
說到這裡,卿雲聳了聳肩膀,“按照這幾大國際代工廠的規劃,以當前的建設估摸,他們的產能合計為9600萬臺。甚至這幾家還有二期規劃。”
他頓了頓,而後緩緩地說著,“也就是說,要不了幾年,全球的計算機,至少三分之二都是華國造。
不用驚訝什麼,這是產業轉移趨勢下的必然結果。
而且……”
卿雲雙手一攤,“產業轉移是趨勢,但這個轉移並不是說必須是產業轉讓。
他們是因為成本要素的變更,將生產基地設在我們國家。
錢,他們還是想賺的,只是說這些產業在我們這裡更能讓他們賺錢而已。”
世紀初,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計算機整機組裝產業開始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特別是向華國國內轉移。
這一轉移不僅是因為國內的政策支援和市場潛力,還因為國內龐大的勞動力市場。
當然,最核心的點位是基礎設施配合下的全工業體系形成的綜合成本優勢。
更不可否認的是,這一產業轉移不僅促進了華國計算機制造業的發展。
而計算機制造行業的覆蓋範圍廣,包括整機、零部件、外圍裝置等多個細分領域。
每一個細分領域又會帶動各自的上游企業轉型升級,實際上也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完善,最終形成了產業的神經網路裡各個神經元的觸突生長、交織、融合。
這也進一步的反哺了行業的利潤。
不過,別人圖的就是這點,利益交換而已,無需感恩戴德。
於是,華國逐漸成為全球計算機制造的重要基地。
這一過程中,國內的電子計算機整機產量急劇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