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
慢慢騰騰地,
還是下了一道旨意,讓鍾文勉暫代老鐘相公的位置,同時叮囑姚子詹這個三邊都督,控制好後勤,防止鍾文勉立功心切一意孤行。
而另一邊,
一直等不到來自朝廷回覆的鐘文勉,頗有一種心灰意懶的意思,總覺得自己這麼一大把年紀了,這一腔熱血,終究是錯付了。
然後,在某一日,他點了三千騎,向北。
早些時候,
鍾天朗常常會帶著乾國騎兵北上,襲擊一下燕人的軍寨,打劫一下商隊什麼的,一方面是因為他年少氣盛,另一方面是因為乾國確實需要這些勝利來提振士氣;
哪怕,這些小小的“大捷”對整個局面,並沒有什麼影響。
但現在,鍾天朗自從當上駙馬爺之後,早就不幹這種事兒了,昔日曾追殺過鄭伯爺的銀槍少年郎,也已經變得沉穩了很多,開始關注于軍中俗務,以練兵磨陣為主。
再加上鍾文道臨死前的遺言,讓鍾天朗將心中的傲氣暫時放下,不再像以前那般整天想著北伐用兵,總之,就是成熟了。
而他的叔叔,
卻接替了他的位置。
但鍾文勉的運氣,是真的有點差。
因為就在那一日,
大燕大皇子姬無疆,也親領了五千騎出來,目的是為了主動挑釁,給乾人施壓,用脅迫的姿態迫使乾人動歪腦筋。
兩國交鋒,真正有底氣的一方,才懶得去做一些小動作,而姬無疆明白,此時的大燕,在這處戰場上,恰恰是沒底氣的一方。
大燕主力,數十萬鐵騎,全都在晉東,國內,今年旱災極為嚴重。
所以,
對於南邊,對於乾國,能不大打,就不大打,小小地搞搞摩擦,製造製造緊張氛圍,讓乾人收攏起火中取栗之心即可。
或許,
冥冥之中,是真的有這種氣運的;
這就像是鄭伯爺常常調侃的那種拿著主角模版的男人。
在那一天,
在那個晚上,
在那片林子外,
大皇子率領的燕軍騎兵,和鍾文勉率領的乾國騎兵,
相遇了。
本來,兩方騎兵相遇,打不過,逃,是大機率能逃得了的,無非是往自家方向逃,對面,也不敢過分深入去追。
誰料得,
燕軍這邊是分成了三個部分在行軍。
鍾文勉以為自己碰到了軟柿子,仗著兵力優勢,想要一口氣將這支燕軍吃掉,然後,他就被大皇子給包圍了。
這支乾國騎兵的素質,其實是不錯的。
在鍾文勉見勢不對,下令突圍後,依舊有一千多騎殺了出來。
但唯獨鍾文勉,被騎著貔貅的大皇子直接盯上。
很荒謬,
很像戲文裡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