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果然是華夏燕北體育大學。
“該死的,這個年輕的傢伙不是數學家嗎?”
是的,這些日子隨著NS方程在學界的廣泛討論,寧孑的名字也早已經在整個學界傳開。
雖然《自然》並不是專業的數學期刊,但畢竟也是有數學板塊的。而且作為世界頂級期刊的主編,本就是離世界學術界最近的人,當然也早就聽說過這個神奇的華夏東方小子。
甚至跟多米尼特·鄧肯一樣,這些日子,寧這個姓氏已經讓他耳朵快起繭了。
他的老朋友,倫敦國王學院的數學學院的愛德華教授,昨天一起喝酒時會提到過這個神奇的華夏小子。並很確定的告訴他,寧孑的證明過程肯定是正確的,數學界很快會達成共識。
威廉·理查德當然知道能解決NS方程在數學界是什麼樣的成就,所以對這個華夏的年輕人同樣充滿了好奇。因為如果真的按照老朋友的說法,學界很快達成了共識也就意味著明年的菲爾茲獎大機率會頒發給這個幸運的小子。
誰敢想,昨天他還跟老朋友感慨著這個帶著一絲傳奇色彩的年輕人,今天他便在投稿系統裡看到了這個年輕人的投稿,題目還是如此的神奇……
哈,一個華夏最好研究型的大學跟華夏體育大學聯合培養的超級天才……
等等,想到昨天跟老友在酒吧裡聊的內容,威廉·理查德專門又將滑鼠向上拖了拖,再次確認了這篇論文的投稿單位。沒錯,的確是只剩下燕北體育大學,沒有了前面那一長傳串看著便讓人心累的字首。
這就挺有意思。
不過一轉念,威廉·理查德便猜到了寧孑的想法。
所以這是隻有數學論文才會署上那兩個燕北大學的內部單位麼?
有意思,太有意思了!
其實對於寧孑的情況,西方學界已經聽說了不少故事。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當某個人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時候,全世界的人都會下意識的打探關於他的一切,甚至連他穿什麼牌子的內褲都想知道。
當今學界又恰好是最為崇尚交流的,華夏的頂級學者、教授,大都有著出國留學的經歷,更少不了在各種國際學術論壇、會議上交流的機會,通訊錄裡最少都有那麼三、五個國外友人。
再加上還有電子郵箱助攻,學者們之間的交流更是一件極為頻繁的事情。
關於寧孑那些瑣碎的事情,自然很輕易的便從華夏流傳到了國外。當然傳言這種東西,只要經過了幾個耳朵跟嘴巴,八成都會朝著更為傳奇的方向發展。更別提這次還是不同母語之間的交流,平時或者沒什麼區別,但具體描述某件事的時候,往往會出現用詞方面的誤會。
所以關於寧孑為什麼去了燕北體大的傳言,一個傳得比一個離譜。比如威廉·理查德聽到的版本就是少年一怒為紅顏,為了心儀的女孩兒,放棄了燕北、華清給出的優渥條件,一定要去上體育大學。
以寧孑的年紀來看,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在荷爾蒙的刺激下,本就是為了愛情奮不顧身的年紀。
讓威廉·理查德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燕北、華清兩所大學太不知變通了。
如果是帝國理工或者國王學院,哪怕是寧孑喜歡的那個女生智商是負值,為了這麼個苗子也值得給特招進去。
誰會介意給能改變世界的天才開個小後門呢?
可惜了,他的老朋友給寧孑也發了郵件,但是從沒回應。
不然如果把兩人都邀請到英國來留學也是極好的。
……
思緒飄了一會,威廉·理查德終於將注意力重新放回了寧孑的論文上。
鑑於寧孑目前在學界的名聲,這篇論文他看得非常仔細。
中間摘過三次眼鏡……
直到論文完結,還在發愣。
所以可以精確控制雷電?
威廉下意識的扭頭看了眼窗外,如果這是真的,那倫敦每天都能過得很精彩,因為這座城市經常會被厚重的烏雲籠罩著……
也許他應該給寧孑回一封信,邀請這位少年天才來倫敦,在唐寧街10號再次重現這個實驗,不需要太多,進行個十來次就夠了,只要把在唐寧街10號裡工作跟生活的人們都趕出來,讓他們集體接受一番雷電的洗禮,英國就真的有救了。
可惜了……
這孩子為什麼就不是英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