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們打著的旗幟,是大明的紅旗!
元順帝接到信後,苦笑三聲,當場作詩《贈吳王》一首,讓使者帶回。
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風煙一道開。
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何處不昭回。
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臺。
……
海津鎮本是一個小海港,元朝時候,這裡就較為繁忙。
在大明攻下大都,改為北平之後,這裡的海船來往更加密切,如今這裡已經是大明的“天津港”,專為迎接太子朱標等駕臨,沿途諸衛所將士,全都舉起旗幟,因要升國旗奏國歌,放鞭炮,所以周圍許多老百姓都來了。
大明建國十七年,太子親自駕臨燕雲之地,這還是頭一次。
朱棣親自巡視各處檢閱部隊,吩咐他們牽好牛馬,並且約束百姓。
至於周遭的老百姓,聽聞大明太子駕臨,也都過來看稀奇。
燕雲之地,自古百姓民風彪悍。
而且此地多豪強。
這豪強,說的是此地多宗族堡壘林立,老百姓以宗族為單位,修建堡壘自治,此事在元朝時期尤為明顯,因為元朝施行包稅制度,就像是草原部落的分封制,皇帝大手一揮,這一片歸你了,稅你隨便收,反正我不管。
這導致各地出現了許多豪強。
而有元一朝,總共才開了十四次科舉,三年一次,但是這十四次科舉裡,漢人中舉的少之又少。
《諸世大羅》
這直接導致,漢人裡有許多,豪強豪族,世代學習武藝,囤積田地糧食,打造武器兵器,而且知道兵書謀略和天下大事的人才,沒有進入體制內。
就算是中了科舉的漢人,也不得重用。
比如說施耐庵,大元朝一共百年科舉裡,漢人中舉的屈指可數,他一代大才,硬是讓他去錢塘縣做個管教書的。
劉伯溫也是,博學多才,將他弄去浙江當閒職,管管教材。
還有大部分的漢人中了科舉之後,被弄去當家庭教師,管家,倉庫保管員,圖書館管理員……
眾所周知,我華夏的教師了不得,自有國情在此。
這樣長期下來,漢人多智慧,又多人才,然而不得重用,沒有上升階梯。
於是,豪強們很快就聚集起來辦大事,所以在元末,如韓山童劉福通關先生之類的,並非是普通的農民起義軍,他們能夠和大元的正規軍部隊打的昏天暗地,幾次擊潰元軍數十萬人的圍剿,是因為他們都是漢人大地主豪強,既有錢,又有人,而且閒的沒事就練兵練槍,早就磨刀霍霍在準備幹大事。
如今的燕雲之地,這種豪強還很多……
燕雲之地,自兒皇帝石敬瑭將這裡割讓給契丹之後,歷經遼國,金國,蒙古人統治,導致老百姓對朝代變迭習以為常,今朝皇帝朝頭坐,明日變換大王旗。
當地的老百姓紛紛抱團組成宗族,村寨。
不管是對蒙古人,還是對如今的大明,燕雲之地的老百姓戒心都很強。
一個燕雲之地的少兒腰間挎著小刀,跨坐在樹上,瞧著不遠處明軍旗幟招展,軍威隆重,咧嘴笑道:“哎,你說這明軍武廟裡拜的真是嶽武穆嗎?”
他所問的那樹下少年也是腰間挎刀,十分彪悍。
燕趙和山東等地,武風鼎盛,在元朝時候尤其猖獗,民間百姓行走道上,身上都披掛刀劍,防止被打劫,後來元世祖忽必烈還下了禁武令。
到了元朝末期,這禁武令已經名存實亡,因為各地紛亂,老百姓出行紛紛帶刀,甚至到了如今,這股風氣在北方還未衰減,而因為北地常常被蒙古人侵擾,朱元章也並未下令禁止民間佩戴刀劍。
老百姓們出遠門,走遠路,多要準備兵器在身。
今日大明天子駕臨,這些燕趙少年郎,紛紛穿著自家好衣裳,腰間佩著短劍小劍,做勇武狀,出門來跟著軍郎吶喊助威,瞻仰大明官兵威武。
明初文人施耐庵所著水滸傳,和尚道士,出行都腰間掛著刀,實則是北方山東燕雲等地真實寫照。
一來這邊攔路劫徑的強人眾多,二來民風彪悍,多習練武術。
那樹下的少年聞言,怒罵道:“你這憨貨,嶽武穆打的,那是你的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