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來說,日本因為成功轉危為機,這才使得經濟模式由粗放式的生產導向型轉為了技術導向型。
讓日本從一個農業經濟型國家變身成為工業現代化國家,完成了非常神奇的舉國大躍遷的。
七十年代末,當傅高義所著的《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一書出版,當全世界各個角落都能見到“Made in Japan”時。
世界終於為日本的奇蹟所驚歎,普遍認為“今後將是日本的時代”。
為此,全世界都開始出現“應該向日本企業學習”的觀點。
無論“豐田管理學”,還是“松下幸之助”,都成了各國商界最熱衷研究的課題。
本來只是小語種的日語也變得炙手可熱起來,希望能在日本公司就職的外籍人士越來越多。
就連身在海外的日本留學生對前途的規劃,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他們不再熱衷與其他種族的國家交流,學業結束後往往也會選擇回到國內。
這是因為他們都清楚,身邊只有本國同學才會成為今後的人脈資源。
如果他們回到日本,收入將遠比留在海外要多得多。
這一切,讓日本人感到戰後多年的努力終於得到了某種權威認可,極大地鼓舞了民族自信心。
然而非常有趣的是,就在日本成功崛起,日本國民帶著亢奮和激動,攜手走進八十年代的時候。
曾經大力扶植日本的美國卻反向而行,恰恰深陷經濟衰退的困境之中。
七十年代,美國先是單方面宣佈和黃金脫鉤,脫離佈雷頓森林體系。
接著兩次石油危機又讓美國陷入了高通脹,一度高達百分之十四。
同時,美國國內經濟停滯,陷入了非常嚴重的滯漲。
美國人的思維和日本人不一樣,他們目光總是瞄準金融,習慣依靠純粹的金融手段來解決問題的。
新上任的央行行長保羅沃克大刀一揮,非常激進的決定加息來抑制通脹。
1981年,直接把聯邦利率幹到百分之二十。
通脹確實是抑制住了,但副作用也非常的明顯。
激進的措施抑制了美國的經濟,甚至陷入衰退。
另外,貨幣升值也產生了巨大的股市泡沫。
同時,由於美元升值,導致美國出口嚴重受創,出現了巨大的貿易逆差。
偏偏這個時候,趁著美元飆升,當時日本多個拳頭產品對於美國一頓狠捶猛打,迅速佔領美國市場,還讓美國本土企業叫苦不迭。
正所謂,看你賺錢比我自己虧錢還難受,何況兩者並存?
於是乎,轉眼之間,美日這兩個國家關係又不好了。
原本和睦的大哥和小老弟一下子就鬧到了要撕破臉的地步。
美國汽車工人率先當眾砸了日本汽車,類似“日本滾出美國”的口號和新聞開始鋪天蓋地在全美蔓延,一發不可收拾。
“反日”情緒,很快就從汽車行業延伸到日本的電子遊戲,日本的數控機床,日本的挖掘機,日本的錄音機,還有日本的摩托車,幾乎所有的日本產品都引發了美國工人的抗議。
“反日”成了八十年代初期階段的美國主流意識,是美國的政治正確。
美國的參議院和眾議院,接連不斷有人提出制裁日本的貿易法案,報復法案。
為了獲取選票,當時美國的一些政客甚至公開發表嚴重的帶有種族歧視意味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