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經濟奇蹟之所以會被稱為奇蹟。
其實不僅是因為日本崛起的時間週期很短,也因為日本戰後恢復的底子實在太差了。
二戰之後,日本本國大概有百分之四十的工廠和基礎設施被毀,國內的情緒非常低落。
而且還因為戰爭的極度消耗,欠下了鉅額的債務,甚至就連國家也被美國駐軍接管了。
原本這樣的一個什麼都沒有的戰敗國,想要重新站立起來是非常困難的。
能苟延殘喘活下去已經不易了,別說一躍成為發達國家了。
可由於擔心小鬼子窮途末路下被紅色戰線拉過去,別看美國才剛用原子彈炸過日本,卻非常nice的幫日本進行各種恢復。
包括寫憲法、土地法改革、勞動改革、教育改革等等一頓改革。
美國以極快的速度幫助日本完成了經濟重組。
緊接著,又是三年的朝鮮戰爭,美國這邊產生了大量的軍需物資需求,而且還需要就近採買。
對日本來說當然是好事天降,這一下就把日本從之前的內需不足中給擺脫出來了。
所以戰後的日本儘管一塌糊塗,但在美國的幫助下迅速爬出泥潭。
而且兩個原本打生打死的仇人,才經過十年,竟然愛得死去活來了。
瞧瞧,這隻能說,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啊。
接下來呢,日本經濟體制基本上算是重啟了。
而且整體的人口素質也非常高,同時那時候日本物價非常低。
這也就等於說,日本有一大批非常聰明的廉價勞動力,再加上趕上當時經濟全球化的浪潮。
哪怕在朝鮮戰爭結束,日本也依然可以繼續享受到出口貿易的好處。
日本人於是確認了“貿易立國”方針,先是把紡織品和玩具賣到歐美去。
然後靠賺來的外匯和技術積累進行產業升級,又開始大鍊鋼鐵,搞機床、電子產品和汽車製造。
整個六十年代,日本的經濟都處於飛速發展期,並且長期把GDP增速維持在百分之十以上的。
到1973年,日本的人均GDP已經從戰後不足三千美元,翻了十幾倍,追到美國的三分之二了。
這麼持續性的高速增長,幾乎驚掉了讓當時全世界的經濟學家的下巴,令整個世界都為之矚目。
儘管時間進入七十年代,日本因為1973年和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來了兩次急剎車。
油價暴漲的輸入性通貨膨脹,在短期內帶給了日本需求減少,消費降低,需求下滑的切膚之痛,以至於日本的GDP增速一下降低到百分之四。
但與此同時,兩次石油危機也是日本經濟結構轉型,產品打入國際市場的絕佳契機。
因為如果沒有中東局勢突變,導致石油價格高漲。
被歐美人士稱為“老鼠玩具”的日本汽車,是根本不可能改變歐美人士喜歡大排量汽車的審美,憑藉節能省油開啟歐美市場的。
日本公司也不會因為生產成本激增,在公司管理上下功夫,全方位最佳化資源,總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現代企業管理經驗。
事實上,危機危機,危難中也蘊藏著機會。
1960年的豐田汽車,年產量只有十五萬,但到了1980年,驟升為三百三十萬輛。
日本其他一眾品牌,索尼、東芝、松下、三菱,也全都成了當時全世界消費者家裡的常客。
這個時期,有一大批日本公司憑著物美價廉走出了國門,都成為了跨國性質的巨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