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對於中餐的嘗試,這幾位法國大廚也不能說是全然失望。
京城的馬克西姆餐廳裝修期間,宋華桂曾經把所聘用的國內廚師和服務員都集中起來,送到法國巴黎馬克西姆總店進行了三個月的“強化訓練”。
培訓中途,那些國內的廚師就曾為法國廚師做過一頓比較正宗中餐。
只是根據餐廳現有的食材,國內的廚師選擇十分有限。
在加上這些廚師幾乎都是重文門飯店的年輕人,水平不高,對西餐廚具又用的不順手。
他們最後也只烙了點家常餅,做了個宮保雞丁,再加上一道酸辣湯。
吃過之後,儘管法國廚師都豎起了大拇指,普遍認為味道不錯。
可還是把這些中餐只當成了僅能吃個新鮮的小點心,反而更堅定了中餐沒有大菜的誤解。
再後來,這三位廚師來到京城後,又經中方招待,吃了一次聚德全的烤鴨。
雖然那次是真吃美了,可別忘了,這個時代,咱們國內的中餐館普遍用油量大。
好嘛,就這頓招待飯,一下子居然給這幾位習慣茹毛飲血的主兒吃滑腸了。
他們仨全都是齜牙咧嘴,默默無聞的拉了好幾天肚子。
那想想看吧,這是多麼痛的領悟啊!
他們能對中餐再有個好印象才怪呢。
他們開始有了一個根深蒂固的誤解,覺得中餐廚師都不講衛生,而且很懶。
中餐也普遍存在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就不是人吃的玩意。
而這種負面情緒,同樣很難不被他們帶到廚房工作中來。
事實上,自打京城的馬克西姆餐廳開業以來。
國內廚師就普遍感到他們仨不好打交道了。
似乎培訓期三個月,大家和他們的情分都沒了似的,那叫一翻臉不認人。
由他們三個人負責管理的廚房,簡直就像地獄一樣煎熬。
一系列的工作要求,尤其是衛生方面,可比在巴黎時要求嚴格多了,幾近苛刻。
而且因為語言不通,又對中餐廚師存在誤解。
他們的工作態度極其粗暴,且傲慢自大,動不動就嚷嚷,就張口罵人,根本談不上尊重。
以至於國內的廚師人人都對他們有了憤恨和不滿。
不是工作的時候,對他們仨統統“敬而遠之”,背後還給他們這幾個地獄主廚都起了外號。
拉方丹被大家叫“拉清單”。
勒戈夫被叫做“樂個屁”。
最尊貴的行政總廚多米尼克則因髮色灰白被尊稱為“白毛兒”。
乾脆這麼說把,馬克西姆餐廳開業僅僅一年多。
廚房裡的國內廚師就換了七成,大多數人都因受不了他們的壞脾氣和羞辱調走了。
哪怕錢給的再多,能比在國內的飯店幹活幾乎多掙兩倍的錢,也沒幾個人能忍下這份委屈的。
壇宮的廚師們就是這樣的情形下來的馬克西姆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