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衛民甚至「慷慨」地在現場免費贈送茉莉花茶給所有光顧的客人飲用。
果不其然,現場的情況正如寧衛民所料。
一開始的時候,人流還有限。
但是當每個攤點都擺上了各種各樣,或冷或熱、香噴噴的中餐小吃之後,沒用多久,活動現場就被人們圍得水洩不通。
被吸引過來的人中,除了主要與會的觀眾,大學師生們,還有公園的遊客,恰巧途經此地被煙火氣吸引過來的路人,也有聞著香味找過來家庭主婦和退休老人,甚至還有想念家鄉味道的老華僑。
尤其是到了正午時候,當出來吃飯的上班族也來湊熱鬧,那絕對是人流最多的時候。
哪怕排起了長長的佇列,甚至有一天還趕上了下雨,都阻止不了,也澆不滅這些食客們的熱情。
完全可以從中清楚的感受到,華夏美食擁有讓人無法拒絕的魔力,有太多的日本人對中餐愛得如此深沉。
坦白說來,其實在國人眼中,這些引發了轟動的「中華美食」還真沒有什麼,無非就是家常便飯一樣的東西。
在京城,絕大部分的便民飯館都會做,任何一個鬧市區的小吃攤兒都買的著。
其實和《紅樓夢》還真有點不搭噶,因為全是民間煙火氣,一點也不「高大上」。
但是話說回來了,日本飯菜的寡淡是在論的,這一點就連他們自己也承認。
儘管今天的日本餐館在國際上頗有市場,料理這個名字也挺入耳。
什麼烏冬麵、天婦羅、魚生、壽司、清酒,都挺有名氣,生意都做到歐美去了。
但其實日本菜翻來覆去其實也就這麼幾樣了。
而且這些日本菜的味道還是經過華夏廚師調教過的,否則日本菜簡直不堪吃。
在日本的老華僑都清楚,即便是在華夏國力最弱,遭受侵略的時候,為了獲得華夏烹飪的秘密,當時的日本本土,照樣有餐館老闆願意把女兒嫁給優秀的華夏廚師。
但即使這樣,因為中餐太過複雜,日本人仍然學不好,做不好。
這就是為什麼日本人的舌頭總是受不了中餐的誘惑,在日本的中餐館總是人滿為患的原因。
這是浸透在血脈和骨子裡的崇拜,所以說中餐是日餐的祖宗一點不誇張。
另外,這些飲食雖然普通,你也得看誰做的不是?
壇宮的廚師原本就沒有庸手啊。
老師傅都是打名店裡返聘來的,中年廚師也都是重文區服務局直接從區屬的各家名店裡調配來的骨幹。
更別說跟著寧衛民來的這些人都是優中選優挑出來的,每一個都是獨當一面的好手,哪怕放在京城廚行都是出挑兒的主兒。
要不壇宮飯莊怎麼兩三年的功夫就能爬到宮廷菜的頭把交椅,連北海的仿膳都被他們搶走了風頭?
要不怎麼壇宮飯莊就連一層的小吃店都天天門口排大隊,每天都提前售罄呢?
那憑的就是手藝啊。
他們這些人做出來的吃食能不好吃嘛。
何況在京城廚行裡還有句老話,說是能把海參鮑翅做的好吃不算本事,能把一盤炒白菜做的好吃的那才叫本事。
這說的就是返璞歸真的道理,說的就是平凡之中見神奇,而壇宮的廚師們恰恰就有這樣的能耐。
別的不說,就是原本沒把這些東西放在眼裡的劇組成員們,到了飯點一嘗這些東西,也都驚訝了。
「怎麼這麼好吃啊?」「林妹妹」驚了。
「就是啊,太怪了。這還是咱們天天吃的東西嗎?」「平兒」也奇怪。
「嗯,絕對五星級水平。要不說人家壇宮飯莊是金字招牌呢。」王熙鳳都服氣。
「那什麼……我……我恐怕還得再來倆五星級的銀絲捲,你們要麼?」「寶玉」感覺嘴沒飽,順帶著打趣「王熙鳳」一把。
「兄弟,等等,我跟你一塊去。我也得再來幾個五星級的烤串兒,再來罐兒啤酒。」
更沒想到,連「賈璉」都「同流合汙」了,一樣沒了矜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