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面上其他的類似書籍。有的是依據宮廷規制,和時序對節令美食進行介紹。
有的是根據食材分門別類地講述宮廷飲食的掌故。
有的是從宮廷御廚房的建制下手,講述宮廷御膳的建制和運轉模式。
就連嵯峨浩生前,也曾經以她的親身經歷出版過一本《食在宮廷》,在書裡大致描述過她所瞭解的末代宮廷的飲食情況。
但是,在這本《紫禁城的味道——宮廷飲食圖錄》出版之前,還沒有一本書是從廚師的角度來論述宮廷餐飲的,更沒有一本書能教人怎麼去烹飪宮廷菜餚。
所以這本書就顯得尤為難得了,特別就特別在這
裡了。
由於有張大勺和他在廚行裡的一些老朋友幫忙,在專業性上絕對是拔尖的。
不但幾乎每種菜餚都,附列配料和烹製做法,於各個門類之下最後附清代膳單節選,向讀者展現原汁原味的宮廷美食。
而且還系統性的介紹了御廚房不同部門的準備工作,闡明瞭宮廷烹飪和民間烹飪的區別,並且揭示了宮廷菜餚靡費的緣故,更把一些就連專業廚師都未必知道的烹飪小技巧也寫在了書中。
此外,以專家為主的編纂小組還運用大量新史料,在美食中寄寓了大量的文化掌故。
更清楚的介紹了宮廷飲食的演變和傳統。
可以說這本書兼具可讀性、實用性。
不但適合美食愛好者、廚藝愛好者及宮廷史愛好者等閱讀,尤其對專業廚師的實際工作有著不小的幫助。
第三點就是在於這本書還打破常規,在書裡介紹了清代宮廷一些御廚的個人情況,以及他們所拿手的菜式。
不得不說,這還是第一次在正式的出版圖書裡肯定這些付出勞力的廚師們對於飲食發展的貢獻和功績,相當於給這些人樹碑立傳。
於此同時,這本書還理清了一下宮廷廚藝傳承的脈絡,比較客觀介紹了御廚在解放後開枝散葉的大致情況。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正本清源的「打假」作用,起碼能遏制一些濫竽充數的「假御廚」在內地餐飲行業裡吹牛皮懵事,弄虛作假敗壞宮廷飲食的名聲。
尤其讓張大勺欣慰的是,他自己雖然沒有名列這本書裡。
但其祖父、父親都分別以名廚的身份被寫入了這本書裡。
這對他來說,已經足夠讓他滿意了。
其實比起個人的揚名,這更是他樂於見到的。
總之,這本《紫禁城的味道——宮廷飲食圖錄》在面市之後。
雖然因為價格太貴,定價三十元一套,銷量並不是很高。
恐怕只有一些專業對口的單位,和少量的個人才會花錢購買。
但不得不說,這本圖書在各區的飲食公司反響很大,更被飯店協會極力推薦給外地的餐飲名店,受到了許多廚師的高度評價。
尤其是那些在京城經營宮廷菜餚的名店更是爭先購買,組織骨幹員工從中學習。
《華夏食品報》、《旅遊報》、《港城導報》這些相關報刊也是發文報道,介紹推廣這本圖書。
如果從業內廣泛好評的反響來看,毫無疑問,這本書的出版,對於華夏餐飲文化,對於京城宮廷菜餚的推廣和普及作用不容小覷,的確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這還不算,與這部圖書內容相關的,還有一些影音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