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個相聲演員說過的,一個人可以沒有文憑,但是不能沒有文化。
他深感掌握必要的知識和資訊,是現代社會中每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所不能,也不應該或缺的。
多讀書,讀雜書,儘管不能讓一個立竿見影找到好工作,馬上就為他帶來實際的經濟利益。
但卻能讓一個人因此開闊心胸和眼界,獲得創造力和想象力。
也更容易讓人在重要十字路口選擇正確的方向,順利透過生活的考驗,獲得真正的幸福。
無論於國於民,還是於人於己,都是一件好事。
尤其是這個年代,年輕人對於各種知識和新思想、新觀念,有著普遍性的巨大的渴求。
這是多麼難得的一件事啊。
不是人人都有機會上大學的,但是人人都應該持續不斷豐富自己,提升自己。
書籍就是最好的渠道,最好的工具。
對比三十年後的人們天天迷戀網路,連大學生都愛那些毫無營養的“奶頭樂”,這個時代的青年渴求知識和資訊的需求之大,是天差地別的。
而這不正是我們國家強大的希望和發展的基礎嗎?
可惜目前的社會卻無法滿足青年人的精神需求,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嚴重不足。
這種情況,也不知會耽誤多少有志青年,又侷限了多少有天賦的人。
所以想來想去,寧衛民覺得自己其實可以,他也很想,在這方面為社會做一些事情。
在他看來,如果能夠滿足整個京城青年人們的讀書需要,幫助這些青年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資訊。
很可能對於國家來說,對於京城來說,比他從日本賺個上萬億日元的財富補貼到家鄉,還要有價值。
設想一下吧,在日本人集體為金錢瘋狂,淪陷在物慾橫流之中的時候。
華夏的青年們卻熱衷讀書,吸取著精神養料,不斷提高著素質。
這種此消彼長所造成的影響和後果,可是絕對值得期待的。
於是經過了這一晚,寧衛民的決策有了重大變化。
原本可以牟取暴利的經營模式,他決定要放棄了。
而是把惠文堂書店的分號改成面向社會公眾的,具有公益性質的,類似於小小圖書館的讀書機構。
而且他還不滿足只開這麼一家,打算走連鎖店的模式。
初步決定,至少兩三年內,在京城的八個區裡每個區都開一家才行。
如果今後有條件的話,他還會繼續擴大規模,向津門進發。
之後還能承受的了,那也許就會開到滬海、花城,甚至開遍全國,也未可知。
說白了,從此他在國內開辦的惠文堂分號,就不打算再掙什麼錢了,只要不賠太多就好。
“每月一元錢,讀遍所有書”,這就是他為公益性的惠文堂想出來的廣告語。
至於具體做法,就是對愛讀書的人,以身份證號碼或戶口本做登記,然後收取十二元的押金。即可讓該讀者成為惠文堂的會員,隨意從惠文堂書店現有圖書中挑選自己喜歡的讀物。
何時歸還悉聽尊便,不過一次性最多隻能同時借走五本書。
而且發放的會員證有效期僅為一年。
提前收取的十二元押金就相當於讀者借閱的年費。
會員證到期後,如果讀者不再續費就自動作廢,相當於有效期內一年中,每月收費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