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業僅僅半個月,寧衛民就不再舍臉吆喝了。
因為就連“壇宮”二樓的買賣,都逐步走入了正規,變得大有起色。
敢情進入工作日之後,公款消費的顧客們首先如約而至。
這其中既有外貿部門,賣區政府面子來捧場的友好單位。
也有隸屬於紡織部,靠皮爾·卡頓公司的外貿訂單賺取外匯的服裝廠。
還有區服務局下屬,具備接待外賓資格的工藝美術行業大廠。
至於這些單位的共同之處,就在於打著款待外賓的旗號,又有外匯收入,花錢都很衝。
雖然為了省時,基本上都是吃便席,但他們是絕不在乎價錢的。
點菜專找貴的要,酒水也專要茅臺和五糧液,有時候臨走還要帶走幾條高階煙。
一桌席花個千八百的,眼睛都不帶眨一下。
“壇宮”的高檔白酒,高階心眼,最貴的菜色,主要都是他們消費的。
有了他們的貢獻,飯莊從運營成本的赤字中解脫就變得容易起來
平均算下來,每日二樓都能接待兩三桌,營業額一下子就達到了四千元上下。
但也正因為財大氣粗,這些人身上同樣也有個讓人彆扭的地方——對山珍海味有著太多的執念。
這幫人受品味、見識和文化的侷限,對於飲食的追求,真的跟土財主差不離兒。
應該說,這一期廣告就相當於寧衛民倆月的工資啊。
在一般人眼裡,這絕對是個相當嚇人的數字了。
真要是廣告投放效果不如所想象的那麼好。
寧衛民就得陪進去一輛全新腳踏車和一塊手錶。
不過這筆錢其實是比較符合寧衛民心理預期的。
畢竟還屬於小生意,投入也沒超過三百,他透過古四兒應該很容易就能把這筆錢收回來。
重要的是,這次廣告業務試水,是一次以小見大、尤為有益的嘗試。
這對日後他開展其他的商業活動,肯定是很有幫助的一次經驗。
他透過這件事,可以親身體驗一下這年頭廣告與商業營銷直接的關係。
也就能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能力究竟有多大。
看看是否有自己應付不了的情況,找到自身的不足。
更何況真辦成了,收益也是巨大的,就能遂了他的心願。
要不試這麼一次,他又怎麼可能甘心呢?
總之,既然廣告協議已經簽訂,那順理成章,下面就進入真正的實際操作階段了。
這一方面是寧衛民抓緊時間,按照廣告上的技術條目,編寫具體的技術內容。
另一方面,就是他聯絡古四兒,去商量出售技術的代價,打算先撈回成本再說。
寫東西很好辦,全是寧衛民肚子裡現成的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