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京城的堂會戲開場的儀式表演有多種選擇。
大致有“破臺”、“淨臺”、“跳靈官”、“跳加官”、“跳財神”和“報臺”等幾項。
這些儀式可繁可簡,主要看辦事本家的政治地位和經濟狀況而定。
因為凡是舉行這幾項儀式,都要由本家另出表演費,也就是梨園行所稱“彩錢”。
其中“破臺”儀式,是屬於半夜十二點裝神弄鬼的封建糟粕。
不但形式神秘,而且有殺雞攘血的步驟。
往往搞得血了呼啦的,恐怖氣氛十足,以至於為主家不喜,遂消失不見。
與之相反,“淨臺”的儀式就要好多了。
因為雖然同樣是為了除淨所有的邪祟,可淨臺只是以念淨臺咒為主,沒那麼鬧騰。
最早時的淨臺儀式,清代演員所扮人物是一位頭戴五佛冠,身披大紅偏衫、戴白鬍須的法師。
登臺後念著咒語巡視全場一圈,然後下臺即可。
到了民國時期,這種儀式演變得更加吉祥。
因為彼時,“破臺”已經完全被“跳靈官”、“跳加官”、和“跳財神”所取代了。
那麼“淨臺”時,往往就由扮演靈官、天官、財神的演員來唸咒。
要知道,無論“跳靈官”、“跳加官”、“跳財神”都是以恭維討好觀眾為目的的戲曲舞蹈。
無論哪種角色,都是扮相豔麗。
演員會手執綵綢條幅,隨著鬧臺鑼鼓的曲牌,邊舞邊跳,展示條幅,呈現祥瑞,以博喝彩和賞頭。
跳完了吉祥,再讓這幫神仙來淨臺。
自然比一個老生演員裝扮的老和尚唸咒是喜慶多了。
而作為“破臺”的替代程式,“跳靈官”無疑是最熱鬧的群體戲。
因為這出戏最少也需要四位靈官同時上場。
民國時期,“跳靈官”甚至有全班登臺的情況。
成為了每年歲末戲班封箱和歲初戲班開箱時,必演的節目。
所謂靈官,其實是道教最崇奉的護法尊神。
道教有五百靈官的說法,最有名的就是“王靈官”。
很多道家宮觀的第一各大殿中,鎮守道觀山門的靈官一般都是這位王靈官。
像傳統京劇《混元盒》、《五花洞》、《九蓮燈》和《泗州城》,均有這位靈官上場。
尤其是《泗州城》這出戏,風光獨最。
戲裡當觀音召神將降伏水母娘娘時,諸神隨左右班首。
紅臉的靈官和黑麵的玄壇最先魚貫上場。
與他們為伍的,還有伽藍、哪吒、青龍、白虎、韋陀、悟空,哪一個都是神通廣大的人物。
還有西遊記的原文裡寫到八卦爐中逃大聖,暴走模式大亂斗的時候。
文中說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眼看潑猴就要打上靈霄寶殿。
最後就是多虧有通明殿執勤的王靈官出手,才將孫悟空死死擋住。
由此可見王靈官的身份、地位,以及本領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