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無疑打亂了李鎮長安排的計劃。
不過他也沒拒絕,親自開車帶著張麟去了工地。
然後一下車,張麟就被眼前的場景所震撼到了!
140多個塔吊一起開工運轉,入眼所及密密麻麻都是建設的樓房。
這樣的工程,放在任何一個大型都市裡,也都是非常壯觀的。
進閘口的時候,張麟遇到了一位71歲的老李頭。
“大家夥兒都盼著早日入住新房呢!”
“群眾推選咱當代表,必須得上心。”
老李頭是一位老黨員,跟著監理學了大半年,建築材料有沒有質量問題、房屋建設有沒有偷工減料,他表示一眼就能看出來。
陳鎮長也說,每一位監督工程的老鄉來自遷建理事會,是由村民們選出德高望重又懂建築的村民代表,替大家來把握質量的第一道關。
另外還會有更專業的第三方監理層層把關。
聽後,張麟感嘆這樣的方式,是切切實實的密切聯絡群眾,讓村民們自己監管自己新房子的建造,才能取得群眾的信任。
之後走進李莊鎮已落成的新區。
只見小學、幼兒園、便民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衛生服務中心、超市、垃圾中轉站等配套設施齊全。
遇到的村民們都說搬到小區後,生活一點也不比城裡差!
在已遷建居民陳密蘭家中,陳密蘭還熱情地做了大刀面招待張麟等人。
吃著飯,陳密蘭告訴張麟,現在一家人住在150平方米的四居室內,有天然氣,有線電視,還有單獨的衛生間。
條件可以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唯一遺憾的,或許就是大半輩子呆在農家院子裡習慣適應了。
現在突然搬到四居室裡,感覺有些憋得慌。
而且這種樓房不能攢東西,導致大部分暫時無用的生活用品都被扔掉,讓她心裡很難受。
和張麟聊了一會兒,陳密蘭岔開話題,說起了讓她最高興的一件事兒。
那就是搬過來之後,可以在自家門口的製衣廠上班併成為優秀員工,一個月還能有2000多的收入既方便又實惠。
知道下一個任務觸發,張麟提議參觀製衣廠。
到地方之後,在車間女工的邀請下,張麟也坐到了縫紉機前,練練手藝變身“縫紉女工”。
令人驚喜的是,他居然意外地乾的不錯。
整整三個多小時,縫製了137塊模組化的衣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