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這個章節被蔽,現修改後重發,已訂閱讀者請直接忽略!)
“李董,何出此言?”倪院士與張博士奇怪道。
“兩位前輩,你們可能還不一定知道,就在前幾天一些發達國家在奧地利維也納簽署了《瓦森納協定》,對高科技產品實施嚴格的出口管制,我們依然是被限制出口的物件……”
這個新聞是李曉凡是昨晚在雅虎的新聞版塊上剛剛看到的。
前不久因為眾所知道的原因,原巴統組織宣告解散。但就在前幾天,米國等33個發達國家又重新簽訂了一個替代性的“瓦森納協議”。
如果按照新的“瓦森納協議”規定,發達國家對內地的半導體技術出口,一般要按照“N2”的原則審批,就是要比最先進的技術晚兩代。加上審批中適當拖延時間,內地拿到的技術裝置通常比最先進水平落後3到4代。
李曉凡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因為想到了前世張博士建立中芯國際專案的曾經的那些經歷:
當時為避免遭到禁運,淡化背景,張博士刻意分散股權,在開曼群島設立“中芯國際”,以此為平臺募集資金,再以純外資的身份在上海投資設廠。首期募資的16名股東中,只有上海實業、北大青鳥兩家有大陸背景。首期的10億美金投資中,絕大部分來自張博士找來的外資,而張博士本人的持股還不足1%。
但是即便如此,中芯國際專案仍沒能躲過“瓦森納協議”的技術封鎖。到2001年,米國的0.13微米技術已經實現量產,而國內最先進的技術只有0.35微米級別,足足差了3代!
當時張博士希望從米國進口0.18微米等級的生產線裝置,遭到拒絕。
後來,身為基督徒的張博士前往米國四處遊說,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找齊全美五大教會為他擔保,還承諾中芯國際的產品只用於商業用途,不會用於其他用途,最後才獲得了出口許可,非常不容易。
最後這關鍵一步,才將大陸內地半導體與國際最先進水平的縮小到了1代!
現在李曉凡的擔心是如果按照倪院士與張博士商量的而CIDM 模式,設想初衷非常好,把國內像倪院士主導的聯海等國內外晶片設計和研發企業,與晶片製造,晶片封裝測試等晶片產業鏈整合在一起,採用共建共享的模式。
但,這個模式肯定會遭到“瓦森納協議”的技術封鎖!
當下,因為張博士還沒有到大陸建過晶片廠,他可能還不太瞭解裡面的艱辛與複雜程度。
李曉凡於是把自己的擔心和自己所瞭解到的“瓦森納協議”詳細向倪院士與張博士彙報與解釋了一番。
聽完後,張博士嘆了一口氣道:
“李董,你這麼一說,我大概明白了。以前我只知道有巴統組織,原來以為這個組織解散以後,去內地投資就沒障礙了,沒想到又多了這麼一個瓦森納協議。感覺真是讓人頭大啊!”
李曉凡對張博士與倪院士開口道:
“所以,兩位前輩,當下張博士您如果下決心出來搞晶片廠,我有一個小小的建議:如果我們投資上馬與臺積電在華盛頓州WaferTech那樣類似的,全球目前最先進的0.35微米制程晶圓代工廠,我的建議是第一個晶片工廠,要麼去先放去新加坡,這樣可以避開瓦森納協議制約!所有需要的10億美元投資款可以由我為主來負責籌集!”
李曉凡說這番話是有底氣的,因為“張汝京”這個名字就可能值10億美元!
從60年代開始,華人就在米國的半導體行業嶄露頭角,天才工程師和卓越企業家不斷湧現。張博士德州儀器公司工作的頂頭上司、他的師傅德儀公司高階副總裁邵子凡博士,就是全球最頂級的晶片製造工廠建設專家。
在同為華人的邵子凡博士提攜和栽培下,張博士迅速成長,前後負責參與全球了九大最頂級的大型晶片廠的建設,遍佈美國、日本、新加坡、義大利等地,目前替代師傅邵子凡博士,成為業內公認的全球頂級晶片專案“建廠高手”。
只要張博士肯出馬,李曉凡認為憑著自己現在五億多美元的身價,加上張博士的名氣,融資十億美元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
李曉凡的想法裡面,張博士的第一個晶片專案暫時先放去新加坡有著許多好處:
第一是避開了“瓦森納協議”。在新加坡設廠可以採購到全世界一流的最先進的半導體制造裝置,直接上全球目前最先進的0.35微米制程,PK臺積電的華盛頓州WaferTech專案。
第二個最大的好處是能夠完整保留張博士個人的專利和技術等“智慧財產權”。
前世,張博士離開德儀之後,赴臺灣創立世大半導體,當時是除了臺積電與聯電以外,臺灣的第三家晶圓代工廠,從事DRAM晶片代工。
但是不久,臺積電為了與聯電PK,在張博士不知情的情況之下出50億美元巨資收購了世大半導體公司。當年也正是因為世大半導體公司被臺積電所收購,張博士為世大半導體公司所設計的所有半導體工藝和技術專利等“智慧財產權”被臺積電一起給“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