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都市言情 > 解密曾國藩性格絕學 > (二)靈活性格:動腦筋就會無往而不勝

(二)靈活性格:動腦筋就會無往而不勝 (第1/4頁)

不可拘泥於往事之成敗

曾國藩在審視以往的中國歷史時,尤其是重大歷史關頭時,發現往往是成功與失敗並存,不存在一定成功或一定失敗的必然性。因此他提出處大事、決大疑,不可拘泥於往事之成敗的重要論斷。他舉了三個典型的事例。

第一件事是漢景帝時諸侯王勢力極大,大臣晁錯建議“削藩”,即削弱地方藩國的權力,景帝採納了這一建議,但很快激起吳、楚等七個諸侯王國的叛亂,他們以誅晁錯為名起兵造反,景帝派太尉周亞夫平叛。這時,當過吳王丞相的盎向景帝建議說:只要殺了晁錯,叛軍就會罷兵。景帝因事出倉猝,就採納了這一建議,晁錯因此被殺。但叛軍並沒有罷兵,繼續進攻,景帝知道自己上了當,連忙加強軍事部署,最終將叛亂平定了。

第二件事是明初。朱元璋死後,由他的長孫朱允火文即帝位。他採納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實行“削藩”。但燕王朱棣以誅“奸臣”齊、黃為名,起兵反抗。這時也有人向建文帝建議,誅殺齊、黃,換取燕王罷兵。建文帝沒有采納。戰爭打了4年,燕王攻佔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齊泰等人受到族誅。這是未採納建議而敗的例子。

第三件事發生在清朝。康熙時吳三桂等坐鎮西南等地,大臣米思翰建議康熙撤藩。大學士明珠也贊成,但另一位大學士索額圖反對。康熙認為“撤亦反,不撤也反”,因此決定撤藩。吳三桂等果然起兵叛亂。最多時已佔領了江南大部分省份。這時索額圖建議殺掉提出和贊成撤藩的人,康熙帝不以為然。經過8年的戰爭,最終平定了三藩之亂。

曾國藩認為:“此三案者最相類,或誅或宥,或成或敗,參差不一。士大夫處大事,決大疑,但當熟思是非,不可泥於往事之成敗,以遷就一時之利害也。”

曾國藩還透過觀察,得出亡國之君從其一些做法上就能夠看出來。他認為,唐昭宗的例子最能說明問題。

唐昭宗時,王室衰落,地方軍事統帥各自擁有重兵,對抗中央。昭宗想有所作為,想發兵討伐李茂貞,並責成宰相杜讓能主持軍務,杜讓能再三辭謝,言他日臣徒受晁錯之誅,也不能弭七國之禍。不久,李茂貞進逼興平,朝廷禁軍敗潰,京城大震。茂貞上疏請誅讓能。讓能曰:臣固先言之矣。昭宗涕下不止,曰:與卿訣矣。是日貶讓能梧州刺史,不久賜自盡。曾國藩認為:“斯則無故受誅,其冤有甚於晁錯、齊泰、黃子澄。昭宗既強之於前,復誅之於後,此其所以為亡國之君也。”透過對歷史的反思,曾國藩開闊了自己的胸襟,對過去的事很後悔,他說:“國藩在軍時,有一時與人定議,厥後敗挫,有時將過錯歸咎於人,有時還露出不滿的樣子,都是因為見理未明的緣故耳。”

曾國藩還透過石敬瑭反唐之事,得出“事敗歸咎於謀主者,乃庸人”的結論。他說:後唐潞王慮石敬瑭之將反,李崧、呂琦勸帝與契丹和親,薛文遇阻止。帝欲移石敬瑭鎮鄆州,文遇全力贊成。厥後敬瑭反,引契丹大破唐兵,唐王見薛文遇曰:我見此物肉顫,幾欲抽佩刀刺之。曾國藩得出結論說:大抵事敗而歸咎於謀主者,庸人之恆情也。

曾國藩善於汲取歷史經驗,正是他從古今豪傑的成敗中汲取有益的營養,才免於“大功後大戮”這樣一個悲劇。但曾國藩對任何事又不拘泥,不教條,而是實事求是。他的這種認識,即使在今天也是有價值的。

衡量獲取成功性格的關鍵詞有兩個:成與敗。但是今日之成功,並不意味著明日也是這樣;今日之失敗,並不意味著明日也是這樣。曾國藩不拘泥於一時之成敗,歷經各種磨難,終成大事,因為他不甘於不獲取成功,其性格鑄定他最後結果總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巧妙地把不利變為有利

一個人如果沾染上被動的性格會怎樣呢?當然是會繼續錯誤和繼續失敗。其實,任何人的被動局面都是由自己造成的。下面,我們不妨起來探討正確與錯誤、成功與失敗的觀念對於一個人性格的影響。

人的一生是正確與錯誤、成功與失敗交織的一生,每個人都在嚴酷的生存競爭中苦苦掙扎,就像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成功與失敗是人生的兩個極端,又只在咫尺之間。有人把它們稱之比鄰而居的門戶,也有人說它們不過是前後步伐,其結果相距那麼遙遠,又如此緊密相連,成敗的轉換隻是瞬息之間,沒有永遠的失敗者,也沒有永恆的成功者。只有經得起成功,更經得起失敗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在遭遇失敗時,我們不妨自己說:“失敗只是暫時停止的成功而已!”

每當出現錯誤時,我們通常的反應是:“真是的,又錯了,這次是哪裡不對?”從另一方面看,有創造力的思考者會了解錯誤的潛在價值,而說些類似“看這個!它能使人們想到什麼?”的話,然後他會利用這錯誤,把它當做墊腳石,來產生新創意。事實上,整個發明史充滿了利用錯誤假設和失敗觀念來產生新創意的人。哥倫布以為他發現了一條到印度的捷徑。開普勒偶然間得到行星間引力的概念,他是由錯誤的理由得到正確假設。再說愛迪生還知道上萬種不能製造電燈泡燈絲的方法呢。

當出了差錯,或遭受某種挫折,造成了某些損失後,成功者會汲取教訓,設法補救,以扭轉不利局面,變被動為主動。

被動,是一種暫時的不利或輕量級的失敗。在剿捻不利的艱難時期,曾國荃不識時務,不知事情利害,參劾官文給曾氏兄弟帶來了極大的被動。

曾國荃為什麼會參劾勢力強大的滿族貴族官文呢?起因由曾國荃出山任湖北巡撫開始。

官文坐鎮湖廣,是清政府插在長江上游的一顆釘子。湘、淮軍在長江流域的崛起,清朝滿族權貴是不放心的,利用官文控扼長江,是清政府對付湘、淮的一個籌碼。胡林翼做湖北巡撫時,知道其中緣由,一直對官文采取籠絡政策,督撫同城,關係融洽,官文對胡林翼也是有求必應。胡林翼死後,官文與湘軍的矛盾暴露,湘軍進攻安慶時他不發兵,不供餉,曾國荃兵駐雨花臺,在急需救援時他奏調多隆阿去陝甘“剿回”。但當時清廷用得著湘軍,曾氏兄弟與他亦無多大幹系,所以矛盾也沒有公開爆發。可是,如今曾國荃做了湖北巡撫,又在那裡組建“新湘軍”,加上曾老九其人鋒芒畢露,目空一切,不把他這個滿洲貴族看在眼裡,他就決心想法整整這個不可一世的曾國荃。

官文與湖北按察使唐際盛商量對策,唐為官出謀劃策,讓官文出面給皇帝上奏摺,保奏曾國荃為“幫辦軍務”,讓他率軍去鄂北“剿捻”,離開武昌,駐兵襄陽,拔去這個眼中釘。官文依計而行,諭旨很快批覆,正如官文所請。

曾國荃不知是計,一直帶兵打仗也不知“幫辦軍務”的官銜有多大,應不應該專折謝恩,只好寫信給大哥。曾國藩回信說,幫辦軍務屬毫無實權的空名,如李昭壽、陳國瑞等降將,劉典、吳棠等微品職銜時,都曾得到過“幫辦軍務”之名目。故此不必謝恩,但也不可推辭或氣惱,權當沒有此事,以後公牘上也別署這個頭銜,不然會惹人笑話。

恰在此時,湖北糧道丁守存向曾國荃撥弄是非,說湖北“新湘軍”組建,所需糧草由糧臺籌集,但官文卻不讓給“新湘軍”供糧。原來這個丁守存曾因貪汙公款被官文發現,敲詐他大部分家產才沒有參劾他,他這次想借曾氏兄弟之手報復官文。曾國荃把這兩事合起來考慮,大為惱火,決定向皇帝告發官文。

曾國荃幕中無文吏,恰在此時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來湖北,遂同侄子商量擬稿。曾紀澤時年27歲,由於父親的薰陶,已知官場之險惡,叔父之魯莽。所以當即提出官文是滿洲貴族,為太后和皇上所寵信,要彈劾他實非小事,最好先同父親商量後再定。然而曾國荃卻認為自咸豐八年復出後,哥哥的膽子越來越小,反而辦不成大事,這次彈劾官文不該讓哥哥知道,免被阻撓。曾紀澤只好按九叔提供的內容擬稿,最終稿成,列舉了官文貪庸驕蹇、欺罔徇私、寵任家丁、貽誤軍政、籠絡軍機處、肅順黨孽等多款罪狀,此折在襄陽郭松林營中發出。

曾氏叔侄不甚明瞭彈劾官文的利害,寫奏摺的水平也無法與曾國藩相比,因此奏摺過於草率,文字雖洋洋數千言,但語言欠斟酌,參劾內容儘管多是事實,但疏奏多不中肯。曾國藩聞到九弟具疏彈劾官文,深恐此舉會遭大禍,趕緊從曾國荃手中要來底稿,看看奏言是否立得住腳,或可設法補救。看罷底稿,曾國藩立即寫信給九弟,讓他忍隱、克己、修身而自保自強,不要“在勝人處求強”,不要“因強而大敗”,信中對兒子反覆責怪,不該做出此等招非惹患之舉。

曾國荃讀罷哥哥來信,方知事情的利害,但後悔已遲,只能等著事態發展。曾紀澤受責,趕緊離開武昌,避開是非圈子。

正如曾國藩所料,曾國荃的奏摺在清廷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尤其折中牽連軍機處,說官文籠絡軍機處,軍機處“故意與鄂撫為難”等,立即引起軍機處的不滿。軍機大臣胡家玉面稟慈禧太后,說曾國荃誣告官文,指責軍機,存心不良,所奏事情亦多不合,要求擬旨駁之。還說曾國荃指官文為“肅順黨孽”,更是兇險之詞,要求照例反坐,治其誣陷之罪。這一參劾,給曾氏兄弟帶來了極大的被動。

慈禧只得讓軍機處派人去湖北調查,並給調查者一個欽差頭銜。調查湖北督撫糾紛的欽差回到北京回奏時,把奏摺所列各條全部駁回,要求朝廷下旨治曾國荃之罪。慈禧對此頗感為難,她一見奏摺,就知事出有因,表面上是曾、官督撫相爭,實則是滿洲權貴與湘、淮頭領發生矛盾。曾國荃背後有一大批湘、淮軍閥,官文背後有一大批仇視漢官的滿洲貴族。她既不願懲處官文,也不想在需要湘、淮軍為她打仗之時開罪這些軍閥。

在慈禧猶豫之際,曾國藩為解救被動局面,來了一個弟弟唱黑臉,哥哥唱白臉的策略,上密摺保官文。

正在慈禧太后思考如何處理之際,忽然接到曾國藩和左宗棠的兩個奏摺;一折密保官文,是曾國藩所上;一折說曾國荃彈劾官文一書,是當今第一篇好文章,以自己在湖廣多年所見為證,指責官文種種劣跡,要求太后、皇上對官文懲處,以示朝廷公正。原來曾國荃彈劾官文之後,湘、淮諸大員頻繁交換意見,大多認為曾國荃魯莽,不該得罪權貴。李鴻章為曾國藩出一策,讓他在此時擬折密保官文,請求清廷不要深究官文之罪,這樣做可以挽回滿貴對湘淮的仇恨,或可息事寧人。曾國藩本也痛恨官文,但迫於形勢,只好照此辦理了。但遠在西北鎮壓回民起義的左宗棠,手握兵權,處於清廷不得不重視之地位,聽到曾國荃彈劾庸劣卑鄙的官文,大感稱心,於是在西北戰場給朝廷上了那篇詞氣亢厲的奏疏。

慈禧見湘、淮大將都表了態,只好從中維持“和局”,按照督撫同城不和的成例處理:把官文內調京師,以大學士掌管刑部,兼正白旗蒙古都統。官文調走,未加任何懲處。曾國荃仍為湖北巡撫,未加指責,使此事宣告結案。官文調走後,湖廣總督由李鴻章擔任,因蘇撫一職暫不能脫離,調其兄李瀚章暫署湖督,讓淮軍首領李氏兄弟從中撿了大便宜。經曾國藩這一舉動,暫時地渡過了這一危機。

一個人獲取成功性格就是把被動化為主動,把受制變成控制。曾國藩就是這麼做的。

借可借之人,借可借之力

最新小說: 超級黑科技工廠 從零開始火爆娛樂圈 乖一點!京圈太子低頭誘吻小嬌嬌 靈未央 卡牌供應商 重生之按摩師的自我修養 我有皇帝分身 都市無敵逆天邪少 沈老師嬌嬌入懷,季總他肆意淪陷 逆天透視眼 超級紅包抽獎系統 我的老婆很能打 半島頭號玩咖! 掠奪氣運從作弊開始 我的師父是神醫 重生之電商教父 重生2013:從拆遷戶到全球首富 逍遙法醫 助人就是快樂 超能科技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