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府中,于成龍聽到會元的籍貫,忍不住蹙眉。
紹武十六年的狀元,也是江蘇人,這是要連莊啊!
不過他又搖搖頭。
皇帝不會坐視不管的,殿試的存在,就是為了平衡。
會試名額,是為了平衡窮省富省,而殿試的名次,則事關讀書人的前途。
非翰林無以內閣,這是多少年來的傳統,就是朝廷對於江南等地的彌補。
名額上吃了虧,那就在名次上彌補,總不可能便宜都佔了。
同進士和進士出身,區區的幾個字,就代表著是前途的天差地別。
同進士在八部觀政,人家庶吉士直接擔任起居郎,或者在內閣擔任中書,給閣老打雜。
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不過,江蘇實在過分了些,參考舉人不過三百七十人,直接中了六十人,六取一的比例。
而會試錄取四百人,不過二十取一罷了。
“江蘇還應該拆分啊!”
于成龍嘆了口氣,然後就吩咐家人收拾行囊,準備南下。
他等不到殿試開始了。
對於海運,于成龍還是頗為顧忌,所以南下時走的是運河。
在糧食七成在海運後,上千裡的運河就成了民船的天堂,南方的物資、沿河的特產,源源不斷地北送。
運河表面上是互通南北,實際上卻是北運多於南運,南貨佔據八成。
北京百萬眾,二十萬京營,以及龐大的勳貴、百官群體,造就了強大的消耗能力。
他站在甲板上,看著如螞蟻一般各色船隻,心中感慨萬千。
從北京坐船,一直到杭州時,于成龍獲知了紹武十九年,丁未科進士名單。
狀元為山東平原人董訥。
榜眼為江蘇蘇州人繆彤。
探花為陝西鳳翔人張淮臣。
餘下的進士名單,倒是公文下發各府縣,而大明公報則刊登清楚,足足用了兩面,可謂是詳細至極。
“安撫山東啊!”
于成龍搖搖頭,繼續向著南方而去。
這時候如果他選擇陸路,借道福建至兩廣,耗時超過一個月,而海路僅僅三五天即可。
有家眷,其自然就只能選擇坐海船。
逮至廣州時,只見海面船帆林立,碼頭的繁華直衝人心,熱浪襲人。
剛下船,廣東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總兵,廣州知府等,紛紛前來迎接,態度恭敬的很。
雖然巡撫和總督都是從二品,但總督卻掛著右都御史銜,高上一籌。
一應歡迎自不必提。
雖然于成龍為官清廉,但官場上的迎往卻不得不遵從。
西江樓,比鄰珠江口,舉目就能看到一片片白帆,位置算的是極好。
在場的除了高官外,還有一些地方士紳作陪,寓意官民同樂。
一行人你來我往,氣氛漸漸融洽。
于成龍也不免有些喝高,兩腮微紅,嘴角揚起。
兩廣總督坐鎮南疆,可謂是真正的封疆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