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的看了一眼院子,在相和的示意下,輕吐一口鬱氣,在黃昏驚異的目光中,天遠和尚平復心中的諸多想法,身上的氣勢突然一凌,緩步踏入院內。
來吧,就讓自己代表少林,和天龍寺的高僧,來上一場真真正正的論禪吧!
…
論禪,是論佛的第四個境界,也是論佛中,最琢磨不定、難以形容的論辯境界。
和文、義、理三論不同,文、義、理再怎麼辯論,歸根結底,賴以爭辯的源頭是佛經,是經文。不論是論文、論義,還是論理,總是無法逃脫經文的拘泥,總是在經文的基礎上,加以論證、向外延伸。
但是論禪呢?
論文,論的是佛經之文,論義,論的是經文之義,論理,論的是義中之理,那論禪又是論的什麼!
想要論禪,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禪!
十方無影像,六道絕行蹤。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一著高一著,一步闊一步。
坐斷佛祖關,迷卻來時路。
有人說,“禪”就是靜慮,依體立名,其禪那之體,寂靜而具審慮之用者,故謂之靜慮。
也有人說,“禪”就是思維,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維研修為因,得以定心,故謂之思維修。
所以他們說,“禪”即是“心”,修禪就是修心,坐禪就是坐心,禮禪就是禮心,那論禪,論的就是那顆佛陀之心。
可是,說到這,那“心”,又該是什麼呢!
僧人說,他的“心”是“佛”,道士說,他的“心”是“道”,書生說,他的“心”是“儒”,君王說,他的“心”是“民”,女子說,出嫁之前,她的“心”是“父”,待嫁之後,她的“心”是“夫”,人之暮年,她的心又變成了“子”···
或許,我們也可以這麼說:
漁翁的“心”,在川河江湖之中;
樵夫的“心”,在山間草木之中;
農夫的“心”,在一片黃土之中;
書生的“心”,在於修身,在於齊家,在於治國,在於平天下···
同樣,我們可以說,江湖中人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心”。
山賊強盜的“心”,在於“爽”,方丈掌門的心,在於“揚”,武者俠客的心,在於“俠”,江湖草莽的心,在於“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當然,那不同的人,對於他們來說,也有不同的“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