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人想過電影還能這麼拍!從來沒人想到在我們頭頂的夜空中也可以出現英雄!
在一陣又一陣的尖叫和掌聲中,星戰熱迅速升溫,《星球大戰》從最開始的30家影院上映,僅僅過了一個週末就上升到200家。甚至過了1年之後,仍有部分電影院還在放映。最後影片以7.7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收盤——這可是1977年的7.7億美元!
在媒體上,甚至有評論家高呼:“這是自摩西分開紅海後,最壯麗的120分鐘!”
但真正令星戰成為國民品牌的,還是其經久不衰的影響力。
《星球大戰》正傳三部曲於1983年上映完畢,直到1999年,也就是希德他們這一年,才上映了前傳。一般來說,不管什麼樣的電影系列,隔了這麼久,其影響力都會不可避免的下滑,但是《星球大戰》沒有!
前傳1《魅影危機》一上來就撈走了9億美元,直到現在還在全球電影院裡熱熱鬧鬧的上映著。
這就是《星球大戰》,現代電影中影響力最大的品牌。
或許有電影比它精彩,也許有影片比它賣座,或者有電影比它的思想藝術性高,但是要達到它在電影世界的影響力?對不起,即使以希德遠超時代的眼光來看,也沒有任何影片有這個希望。
但是與今天的風光無限不同,在1977年的《星球大戰》上映時,可一點也看不出它能成為傳奇。縱觀第一部電影的拍攝歷程,幾乎可說是最典型的狗血勵志片的經典套路。
故事的一切得先回到1975年,由於兩年前的《美國風情畫》票房表現不俗,此時的喬治·盧卡斯已經是個頗有名氣的新銳導演了。於是他開始籌劃玩把大的——拍一部太空科幻片。
這事兒他早就想幹了,光劇本都寫好放那兒幾年了,這個劇本融合了盧卡斯各種各樣的激情,從托爾金的《指環王》到黑澤明的《武士勤王記》,他都想參考參考。
So,JustDoIt!
盧卡斯先是藉著《美國風情畫》樹立的口碑,從福克斯影業那兒忽悠了800萬美元投資,然後……他轉身就把大部分錢扔進了自己新創立的工業光魔特效。因為當時的電腦特效完全達不到他想要的效果,於是他決定自己動手。
說實話,這事兒純屬玩火。也就是盧卡斯口碑不錯,還背靠著當時已經初具勢力的猶太幫(當時已經拍出《大白鯊》的斯皮爾伯格和拍出《教父》的弗朗西斯·科波拉),否則真的很難說盧卡斯會不會在拍攝中途,就被福克斯影業懷疑貪汙O(∩∩O哈哈~
但這還不夠。
800萬美元要完成特效拍攝並不夠,盧卡斯拼命節省成本,放棄了正常價位的導演酬勞(相對的他要求了衍生品的分紅,這後來成為了福克斯永遠的痛O(∩∩O~)。劇組外出拍攝全坐經濟艙,同時大肆聘用新人——比如給他們辦公室做傢俱的哈里森·福特(扮演韓·索洛),到處客串龍套的馬克·哈米爾(扮演天行者),還有在醫院當勤雜工的彼得·梅耶(扮演楚巴卡)。
但即使如此,盧卡斯最後還是纏著福克斯影業追加了一筆投資才算完工。
但是與大部分即將問世的偉大作品一樣,劇組根本不知道自己拍出來的東西能不能成功。因為以前根本沒人這麼幹過!
貫穿整部電影的電腦特效,激烈的太空科幻戰鬥,玄之又玄的原力,這一切都太突破常規了!
為了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盧卡斯直接把上映日期推遲了半年,以致於劇組產生了“我們TM到底在拍什麼?”的疑問。
當時多數劇組人員都把本片看作是兒童片,工作中缺乏認真態度,他們認為很多場景都滑稽可笑。扮演R2D2的肯尼·貝克後來承認,他一度認為本片必敗無疑。
而在拍攝期間,攝影師吉爾伯特·泰勒與盧卡斯多次發生衝突,他的拍攝意見經常被這位老攝影師拒絕。
其中反應最過激的,當屬扮演歐比旺的英國老戲骨亞力克·基尼斯,這位老先生對自己拍攝《星球大戰》的經歷完全無法適應,甚至應該說是深惡痛絕。因此他中途強烈要求修改劇本,讓歐比旺在電影的第一部就掛掉,這樣自己在之後的兩部電影裡,就只需要作為靈魂出來打醬油。
要知道這位亞力克·基尼斯老先生,可是當時整個劇組卡司中最大牌的一位,大牌主演尚且如此,盧卡斯心裡就更沒底了。還好當時的福克斯老闆還算是個講究人,為了幫襯這部電影,福克斯不惜威脅各家電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