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說,這對於全國各大美術院校和民間從事花燈行業的傳統藝人。
都是一個讓他們又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大施拳腳的好訊息。
哪怕對於天壇公園和服務局來說,也是一個可以增加創收的好機會。
總之,這次寧衛民策劃的雕塑藝術展頒獎大會,無論會議規模還是會議內容都有相當大的改變。
可以說是意義非凡,全面升級。
如果進展順利,反響良好。
很有可能日後會形成一種定式,從而讓這個原本只是雕塑行業的頒獎大會跳出其行業侷限。
成為整個工美行業從業者可以交流創作經驗和研討技術、市場前景的真正盛會。
那樣一來,做為這個活動的創辦者,寧衛民也算上對得起幫他起家的京城工美行業,下對得起那些鼎力相助的老匠人們了。
這就是他內心的渴望,真正的需求。
所以出於尊重和感激,這天他還專門從出租公司僱了好些小車,派人去接那些功勞莫大的老匠人來參加宴會。
像“葡萄常“的後人常玉齡,做料器的蔣三昌、鄒慶山,做仿古瓷器的劉永清,做絹人的馬開元,“花絲王”的傳人張崇明,做宮燈的吳玉寬,木器匠人李寶善。
他們的作品就是今天要給大家看的東西,因此全都是榜上有名,能夠享受這份殊榮的人。
說句大白話吧,這樣的待遇別說他們自己做夢都沒想到,也把他們的左鄰右舍都給震了一把。
很簡單的道理,這年頭的鄰居,有誰不是一住就是相處幾十年的?
大家彼此根底都瞭解啊。
常言道,五十知天命。
就這些老匠人們,人已經活到了這把子的歲數。
原本就是該平平淡淡一輩子,蘿蔔白菜了此餘生的命。
連人都退休了,什麼榮譽啊,財富啊,壓根就不可能跟他們有什麼關係的。
誰能想象,還會老樹新枝,又有了錦上添花的事情呢?
何況老匠人們住的又都是窮雜之地,鄰居們見識都有限。
一大早看見居然有接大官兒的小車,停在自己衚衕裡。
從車上下來,身著西裝的人,卻把平日裡大家都不當回事的人,當成什麼科學領域專家一樣的對待。
恭恭敬敬請上車,還一口一個“您老”,那還不驚得合不攏嘴啊。
這就叫反差。
沒有人能理解,大家的思想裡,全認為手藝人不算什麼。
那麼多知識份子還沒這待遇呢?哪裡就輪得上這些個普普通通的老頭老太太坐上小車了?
所以事實上,這也正是這些老匠人們,在鄰居面前最榮耀的時候。
當著左鄰右舍的面,風風光光坐上汽車的他們。
此時除了充實無比、心曠神怡,也都不免心裡在想。
老了老了倒託了手藝的福了,這真是幾十年來沒有料到的。
虧了遇見這個寧經理了,真是貨賣識家啊!
要是沒遇見這個貴人,我這門兒手藝還能賣給誰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