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為此,鄧麗君回去就召開了告別演唱會。
正如她對於歌迷公然宣佈的那樣,她要離開舞臺,迴歸家庭。
但是郭家要她停止一切歌唱事業,卻無異於趁她病,要她命。
鄧麗君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我可以不登臺、不表演、斷絕和演藝圈人士的所有往來,但能不能允許我出錄音唱片?我只要偶爾去錄音棚,唱一唱自己喜歡的歌就好。”
這真的是她的底線,再往後一步,也不能夠了。
然而幾天後,她收到了答覆卻是相當冷漠的——“你的條件,恕不接受。”
付出半生心血的演藝事業竟被貶低至此,自己最後委曲求全的心願亦被踐棄。
鄧麗君便斷然拒絕和郭孔丞退了婚。
從此她未提起這段感情的一分一毫,只有悽楚與哀良,佔據了她的心房。
可想而知,如果這部電影拍出來後,無異於舊事重提。
根本無需刻意引導,媒體和觀眾都會自覺往幾年前鄧麗君的“婚變”上去想象。
這樣的先天的噱頭優勢,毫無疑問就能保證影片的部分票房。
哪怕是為了獵奇,一探明星隱私,也會有大批次的觀眾願意花錢買單的。
以鄧麗君的影響力,這樣的電影拍出來,在整個東南亞都會產生轟動效果。
那日本單一市場的票房天花板也就不存在了,可謂“錢途遠大”。
與此同時,寧衛民由於心裡有參照物和超越時代的見識,對於這部電影的製作,他也有比較成熟的想法。
按照他的想法,這部電影既然脫離不開鄧麗君情感經歷的影子,那就應該製作成為歌舞劇的模式。
就如同當年鄧麗君早年拍過的《歌迷小姐》一樣,那部電影就是按照她的演藝生涯改編的。
而在這部電影裡,鄧麗君扮演的草根角色完全可以設定為一個和鄧麗君特別相似的普通歌手,工作就是在夜總會翻唱鄧麗君的歌曲。
這麼一來,不但戲劇性衝突的基礎有了,所有的電影配樂和插曲也順理成章地可以採用鄧麗君演唱的歌曲,卻不會有割裂感。
鄧麗君最被人熟知的歌曲《甜蜜蜜》,還有《償還》,《我只在乎你》,《再見我的愛人》,這些中文版本的歌曲,統統可以收錄進去。
根據電影劇情的進展一一體現,以這種方式彙集在一起。
許多歌過氣了也沒關係,大不了換一種音樂表現形式。
就比如受開場就是爵士版本的《何日君再來》。
節奏加快,又與鄧麗君的名字具有巧妙的呼應,絕對會產生難以言表的衝擊效果。
這麼說好了,要是正常拍一部電影,配樂和主題曲肯定都是為了烘托電影故事的。
而他們要拍的電影卻反其道而行之,其實是為了更好的詮釋鄧麗君歌曲中所蘊藏的情感,本質上完全可以視為是鄧麗君多年演唱生涯的總結和紀念。
因此不但這部電影可以像《李香蘭》一樣,發行原聲專輯,又能多一層成本回收的保證。
而且對於鄧麗君來講,演技方面的難題也壓根不存在了。
她只要本色出演就好,扮演好她自己就可以了,那她無論怎麼演都是對的。
至於所謂二十億円的投資,這個數目儘管看上去屬於不可思議的天文數字。
但卻不一定真的得賣出六十億票房才能回本。
因為拍這樣的電影,除了幾個主要角色片酬,最大的開銷,無疑就是在奢侈場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