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獎下發之後,日本全國都迎來了消費狂歡。
除了那些從事派遣和兼職,只能打散工的人,但凡有正式工作的日本人在這個時期都欣喜無比,各自盤算獎金的用途。
不過這個問題上,不同年齡的日本人,其實差別還是比較大的。
作為此時日本社會的中堅力量,正值四十歲左右的黃金工作年齡的人,還是理性者偏多。
就像谷口主任,他們這代人是二戰結束後出生的嬰兒潮一代,在日本稱作“團塊世代”。
儘管他們進入社會時正好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鼎盛期。
但因為這一代人在小的時候吃過苦,晚飯的咖哩汁裡沒有肉是常態。
所以他們對於貧困深感畏懼,哪怕日子富裕了,還是不敢隨心所欲的享樂,毫無節制地太過揮霍。
像谷口主任跟寧衛民聊天時就回憶過,說在東京舉辦奧運會之前,他們還過著缺少電器的日子。
像水井,洗澡盆,蚊香,風鈴,煤炭爐,和服,塌塌米,一直與他的日常生活為伴。
直至1964年奧運會一來,這古老的一切才走了。
可以說,他們這一代日本人,其實和生長在共和國五十年代人有一定共同點。
塌實肯幹,樸實本分,格外珍惜得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沒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想法和追求。
往往在獎金到手之前,差不多就已經規劃出了比較切合實際的用處。
除了把獎金用於還房貸、車貸和信用卡欠費外。
許多人還要為子女留出一大部分作為教育經費。
其餘還要為自己養老謀劃,或是存銀行或是買些金融產品去投資。
所以他們真正用於生活享樂的花費,除了買幾件衣服、辦辦年貨,去較好的餐廳吃一餐,最大的開銷可能就是去旅遊了。
正如谷口先生和谷口太太所盤算的那樣。
然而相比起來,他們的年輕後輩就不是這樣了,那是屬於追隨慾望去消費的一代。
20世紀60年代出生在大城市的日本人,被稱為“新人類一代”,差不多可以對標共和國的七零後或者八零後。
他們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期度過童年,是完全不知道戰爭和戰後物資匱乏滋味的這一代人,常常受到長輩“沒有忍耐力”,“被寵壞了”,“沒有常識”之類的責難。
這些新人類大部分人的小時候,都經歷過家裡每年增添新的電器的生活。
像電話、雙門冰箱、彩電、熱水器、空調、立體聲音響組合、微波爐,都是他們親眼見證怎麼進入自己家庭的。
上學的時候,大多數人家裡已經可以關起門來開冷氣,在塌塌米上鋪化纖地毯,放西式傢俱穿著牛仔褲看美國連續劇,或聽英國搖滾樂。
這種生活的改變讓這一代人都覺得很贊、好酷。
卻甚少有人介意傳統文化和街坊生活同時被破壞。
所以別看這一年的八月份,《櫻桃小丸子》漫畫原作才剛剛開始連載。
但一經推出就獲得了超高人氣。
歸根結底這部圍繞著淘氣小學生小丸子及其家人日常生活展開的作品之所以能引發日本讀者的熱捧。
除了詼諧幽默逗趣兒外,更重要的則是因為這部漫畫作品反映該的是戰後一代日本人的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