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雙方就以這種條件形成了一種“三來一補”合作機制。
外商有享受進出口優惠政策的權力,從這種分工合作中,還可以拿走大部分的利潤。
而共和國的本土企業也無需承擔任何風險,用免費用地和優惠政策來吸引外商,只拿勞動力的代工報酬。
不但旱澇保收,還能從外商身上,學習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生產技術。
國家同樣因此感到滿意。
因為外幣無法在華夏內地流通,工人發工資都需要轉化為人民幣,外幣就留在了政府的手裡。
應該說,這種模式最初實行的時候,職權分明,效果卓著,讓合作雙方,還有國家都心滿意足。
完全就是多贏的局面。
但沒多久,問題就來了。
因為當時國內的工業原材料,幾乎所有的高階貨樣樣緊缺。
國內的企業要想進口,除了要繳納高額關稅之外,還必須經過外貿部門或者物資局調配。
很快,那些為外商代工的工廠就漸漸發現了一個不費吹灰之力的發財竅門。
只要他們每次以外商的名義,或者透過外商進口原料,如果數量比實際生產的需求多一些。
那麼多餘原料就可以在國內投放,然後被市場一搶而空,換回巨大的利潤。
甚至利潤之大能夠遠超他們代工所得。
於是漸漸的,原本“純潔”的中外合作就走樣了,開始演變成一種欺上瞞下,鑽空子的活動。
對生產企業來說,漸漸的,就不太看重代工的價格了。
只要下訂單是外商,有進口原料的配額,能享受到優惠政策,他們就願意幹。
而且用這種辦法,賺到多少錢那都是他們企業自己的,連局裡都不知道。
而外商也很樂意,儘管許多人非常清楚他們的配額交給生產企業,其中有大大的貓膩。
可他們不在乎。
他們想的很明白,反正這種明顯有問題的錢他們賺到手也帶不出去的,不如讓給本土企業賺。
只要他們能從產品報價中得到好處,能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就行。
說白了,在這種憑藉優惠政策和配額撈好處的關係裡,其實外商和本土企業是在分贓。
真正蒙受損失的角色只有國家。
那這件事為什麼會演變成這種局面,不就是很明顯了嗎?
萬變不離其宗,這幾家企業其實還是受利益趨勢。
只不過,這幾家廠子的心都大著呢!
他們對於老老實實幹活賺錢,興趣寥寥。
一心惦記的是打著外資的名義,藉助外企的配額,去撈這種輕而易舉的偏門錢。
那不用說,懷揣著這種齷齪心思的乙方,自然是要嫌棄寧衛民這樣的甲方了!
寧衛民帶來的訂單,與外商的訂單相比,嚴重缺乏吸引力。(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