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平均行駛速度,比一個人步行快不了多少,一路上淨聽後面的車衝他按喇叭了。
你說寧衛民能不懊惱嗎?
這又算不算是花錢找罪受?
可還別看這加長版卡迪拉克這麼靡費,可畢竟好歹還能開一開。
要和這輛車比起來,那輛平治跑車就更不實惠了,基本上有等於沒有。
寧衛民是怎麼都沒想到,大和觀光居然送給了他一輛兩人坐的敞篷跑車。
效能雖好,也夠時髦的,可這完全就是中看不中用啊。
他怎麼帶著松本慶子去兜風啊?
這要一開出去,不明白告訴所有小報記者,他和松本慶子的關係不正常嗎?
所以這輛車只能他們自己一個人去開,大部分時間都只能擱在庫裡吃土。
寧衛民實在是後悔,當時怎麼那麼臉薄,沒主動開口跟人家要輛商務型的四座汽車呢。
這下好了,一個賓士牌子的大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啊。
但這還不算什麼,最最讓人頭疼的是,這兩輛的車停放問題,才是要人命的難題。
眾所周知,八十年的日本是一個生產汽車大國。
那可是三菱,馬自達,鈴木等等五花八門的汽車品牌的老家。
而且就現在,華夏內地的一條日本汽車品牌的廣告——“有路就有豐田車”,也到了人盡皆知,耳熟能詳的地步。
但日本可絕對不是一個使用汽車作為私人代步工具的大國,這是由日本狹隘的國土面積決定的。
日本,有著涵蓋全國的大型現代化公路網,不遜色於任何一個發達國家。
不過,日本的人口密度,卻是美國的六倍,加拿大的四十倍、
而且日本多山,缺乏美加那樣適合居住的大面積平原。
因此,從地理上說,日本堪稱一個“狹隘”的國家。
即便只算面積,同樣的公路體系,支撐六倍或者四十倍的交通流量,神仙也難以招架。
所以,通勤無法使用自備車,假日觀光地周圍堵塞,諸多出行家庭被堵在高速公路上的現象也經常發生。
日本人因此明白,他們根本不可能像美國那樣搞“輪子上的國家”。
於是在交通建設上,日本就是一個放大的新加坡。
採用大力拓展公用交通的方法,來對付令人恐怖的交通流量。
因此,絕大多數日本人,都是使用公用交通工具出行,如地鐵,電車,巴士上下班。
每當上下班高峰期,地鐵就有專人負責往上推搡,窗戶上也貼滿了“立體相片”。
即便是有條件開車上下班的日本人,也多願意去擠地鐵。
理由有二。
一是日本的工作強度大,下班以後往往十分疲勞,再開車事故率比較高。
雖然地鐵擁擠,但還是性命要緊。
另外一條就是付不起停車費,找不著停車場。
因為地價昂貴,日本的停車場費用高昂,比較繁華地方的公共停車場,不是按照小時收費,而是以十分鐘為計時單位,一結算的做法。
如果不是可以提供免費停車場的大型商業中心或商場,停車的費用就是一筆很大開支。
比如說銀座這樣的高檔商業區,停車十分鐘,居然收費能高達五百日元。
停一個小時不但不能便宜點,而且更貴,三千三百円,這已經比一般白領的工資要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