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恰恰相反的是,這道菜的外觀看上去卻是那麼的樸實無華。
真的菜如其名,好像就是清澈透亮的“開水”中飄著幾片小小的白菜葉子似的。
以至於不懂行的老外們第一次看到這道菜都很嫌棄。
往往都會誤會請客的主人太摳門了,甚至沒有人願意主動去品嚐這道菜。
每次還都得在主人極力號召和盛情邀請下,這些老外才能抱著試試的態度去嚐了一口。
這才能發現其中的奧秘,為食材的鮮味而驚豔。
又轉而變成瞠目結舌,讚不絕口的態度!
所以寧衛民為了不讓日本人當眾冒傻氣,也為彌補這道菜表現形式上的不足,他就有針對性的做了一定的改進。
首先就是他決定要與前兩道靠技巧就能吸引賓客的菜式有所區別,不能乾巴巴的再展示了。
應該給予這道菜與之份量相當的配樂,以烘托氛圍,襯托其莊重高雅的格調。
寧衛民選的曲子是1955年滬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木偶劇——《神筆》的主題曲。
這是出自於我國著名作曲家丁善德之手的音樂傑作之一。
可惜,卻因為年代的侷限性,這首曲子不能像《末代皇帝》的主題曲搭載了奧斯卡的便車,頻繁應用於商業活動而廣泛流傳。
它只停留在了一個時代,只單純的作為木偶劇的配樂存在,很有點被埋沒了。
不過,還別看只是大陸兒童耳熟能詳的木偶劇配樂,共和國的當代人一聽就會想到神筆馬良。
但這首曲子卻極具江南水鄉的婉約典雅。
論古韻悠揚的旋律之美,其實並不比《末代皇帝》的主題曲有任何遜色。
而且兼具堂皇正氣,似乎能讓人以俯視的角度博覽華夏大地美好河山的壯麗景象。
如果和《末代皇帝》的主題曲比,只能說是這首曲子是寄託了另一種不同情感,用不同曲風來演繹的音樂作品。
絕對談不上孰優孰劣。
所以寧衛民在穿越之後,打電視上第一次聽見這首曲子就印象深刻,再難忘懷。
那麼順理成章,在這個《末代皇帝》的主題曲還沒來得及問世年代。
他選擇這首曲子應用在了宣揚華夏文化的銀座壇宮的開業慶典中,完全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兒了。
事實上,現場演奏的效果奇佳。
當寧衛民帶來的兩位樂師用也琵琶和笛子共奏這首曲子,悠揚的民樂聲響起,登時就把現場的氣氛烘托起來了。
現場的賓客全都是一副驚喜的模樣,被兩個旗袍美女的悅耳絲竹吸引過來了。
尤其日本人,表情都顯露出被陶醉的傾向,小鬼子也是有審美的好不好。
而且這次根本就不用寧衛民再打什麼招呼。
楊峰和江大春這兩位廚師剛剛推車出現在現場,日本人就明白第三道菜要來了。
都還沒等兩個廚師上舞臺呢,所有的賓客就不約而同開始時鼓掌了。
甚至掌聲的熱烈程度遠超前兩次,直白的表明了賓客們的期待值更上一層樓。
此時記者也重新各就各位,架設好了他們的“槍炮”。
跟著直至掌聲平息,在全場肅靜,靜靜聆聽樂曲聲中,楊峰和江大春這才一起走上舞臺。
去不負眾望的當眾展開他們如同變魔術一樣的神操作。
江大春的任務,主要負責從小推車上當眾取出一個精美的青花湯盆放在案上。
這個湯盆也是寧衛民挑選的,因為其帶有纏枝蓮的紋理,可以和菜品的主題相呼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