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座壇宮飯莊的開業慶典取得了超乎想象的巨大成功。
這不但是因為寧衛民做局考慮得周全,真費了心思去籌劃,下了大功夫去準備。
也是因為這件事的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應有的火候。
說實話,其實是所有一切有利因素交匯在一起,所產生的合力效果。
先說天時。
如果在三十年後,提起日本的泡沫時代日本人在消費上的瘋狂。
人們往往第一印象,就是日本人如同“爆買”的華夏觀光客那樣瘋狂購物。
但實際上,比起“買買買”上的花費,泡沫時代的日本人在吃的方面花費最多。
這才是正常的現象。
因為對美食的嚮往是所有人類最大的共性,何況這種慾望又是那麼基礎和實在。
不得不說,相對於其他的慾望而言,其實口腹之慾上的享受是最容易實現,最容易獲得滿足的。
所以往往人一旦富裕起來,最先會花錢去補償的就是自己的腸胃。
而且還會在這方面進行持續性投入,以獲得升級版的享受。
從最初解饞的目的開始,到吃得健康,吃得高階,吃文化,吃身份,吃新奇,一路晉級!
說白了,吃!就是一切慾望的基礎,絕對的剛需!
人往往只有吃飽了,吃好了,才會去惦記其他的東西。
這就是為什麼在泡沫經濟中,日本的飲食行業會成為第一個達成二十兆目標的實體產業。
為什麼日本飲食行業的產值,能以高達數倍的數字,遠遠凌駕於百貨行業和建築行業之上。
事實上,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隨著《廣場協訂》摧毀了日本製造業,逼迫日本政府落實增加進口,擴大內需政策開始。
之後伴隨日元一路升值走高,日本國民生活水平的相應提高,所謂的“グルメブーム”(美食高潮)就來了。
並且以極快的速度席捲了整個日本。
1985年的時候,在日本外國餐飲企業還大概只有四百家。
而到了1991年,這個數字爆漲了七倍,達到了三千二百餘家。
當時的電視節目也開始批次湧現穿插各類美食的綜藝節目,甚至美食節目出現,同時也帶火一批名店名廚。
甚至連日本的麥當堡,一進入八十年代,都掙脫了整個七十年代在日本只有四十五家分店,半死不活的境況,終於在日本開啟了局面。
1990年,這家全球快餐知名企業,在日本已經擴大了將近二十倍,擁有了七百七十八家分店。
總銷售額則高達一千七百七十五億円,平均單店銷量兩億三千萬円,讓日本成為麥當堡全球單店羸利最高的地區。
由此可知,日本飲食行業的空前繁榮到達了一種何等瘋狂的程度。
而六七十年代起延續至今崇尚樸素家食的日本餐飲文化,也由此發生了重大轉變。
一方面接待飲食業追求豪奢與洋風化。
另一方面家庭飲食則開始外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