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還不算什麼呢,後面的事兒更多。
大體上的原料缺定了之後,寧衛民還得趕緊去製作日、中、英、法的四語選單。
隨之確定餐具款式、擺盤方式和服務標準的工作也就隨之而來。
偏偏服務人員的數量也不夠,與此同時,寧衛民還得抽時間來招聘人手。
畢竟國內調來的嫡系大部分都是廚師,這麼大的餐廳,如果光指著劉建興他們有限的幾個人根本沒戲。
他只能聘用一些有日本人,來擴充屬於自己的偽軍啊。
好在既然定性是偽軍,那就沒指望這些人能打硬仗。
專業技術方面不用多麼過硬,也不需要豐富的相關從業經驗。
真正需要他們做的,只是門口迎客,與日本顧客正常溝通,負責點菜罷了。
只要性格樂觀,勤快點兒,服從管理,英語水平能和華夏員工進行工作方面的基本溝通就差不離兒。
不過也是因此,兩國員工收入上的巨大差距,卻是個充滿隱憂的麻煩問題。
別忘了,這是日本經濟高歌猛進的鼎盛年代,東京的平均工資是很高的。
尤其是服務業,工作談不上穩定長久,還得賠笑臉。
像如今東京高階餐廳的一般員工,月收入二十五萬円左右。
資深員工和管理職甚至能高達四十萬円,遠遠超過了在一般公司就職的白領。
而且對於日本人來說,給華夏人打工或許也存在一定心理障礙。
反正與日本本地的餐飲企業相比,寧衛民要不多開點工資,人家肯定不給他幹。
那他至少得用多出三五萬円的價格才能僱到人手。
可反觀來自國內的嫡系部隊,那就立刻顯出不平衡了。
以楊峰和江大春為例,他們在壇宮的廚師裡工資是一流水平,在國內也是毫無疑問的高收入群體。
每月工資差不多能有一千塊人民幣,壇宮獨有的節約獎金還有八百左右,全算上差不多一千八九。
出國後沒了這筆獎金,有出國補助每月有五萬円。
算起來他們現在比國內還要多拿一點,能有兩千冒頭了。
但即便如此,和日本人的收入比較起來仍不夠看。
二十八萬円,目前可相當於六千多人民幣,這裡外裡差哪兒去了!
合著小卡拉蜜幹著碎催的活兒,拿到手的錢卻是大拿們的三四倍,這哪兒說理去?
當然,這倒是可以理解為一種人力成本上的優勢,畢竟國內員工佔大多數。
但問題是,這種便宜是不好佔的,因為太過不公平。
寧衛民要視而不見,時間長了,難保人心盡失,華夏職工情緒上不出問題。
說白了,這事兒就是擱寧衛民身上,他也會想不通。
所以怎麼妥善處理好這個問題,也是寧衛民需要儘快考慮清楚,拿出解決措施來的要務。
總而言之吧,壇宮飯莊距離開業雖然已經比較接近了,但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一大把,還基本都是急茬的。
你說這寧衛民能不操心嗎?他能不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