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六百萬円啊?
居然就相當於十四五萬左右人民幣的費用?
即便是按黑市價也到不了三十萬人民幣啊,怎麼可能跟國內差不多啊。
理所當然的,寧衛民以為是自己算錯了。
可後來又算了好幾遍,偏偏怎麼也找不出計算的毛病來。
還是經過和松本慶子仔細請教,寧衛民這才多少有點理解了到底怎麼回事。
敢情不為別的,就因為日本音樂產業太發達了,整體水平遠超國內。
不但是整個亞洲風潮的引領者,而且成熟度,已經發展到音樂工業化的地步了。
所以相關從業人員非常之多,製作流行音樂的經驗異常豐富。
打個比方,國內合成電子樂才兩軌,而人家這兒光錄鼓聲就六軌。
咱們國內的所謂專業人才,要來人家這兒幹,興許連麥克風都不會擺。
反過來,在國內得幾個人熬夜乾的事兒,放人家這兒,或許一個人幾個小時就能輕鬆搞定。
就這麼大的差距。
再加上許多音響裝置都是人家日本本地企業生產的,像什麼雅馬哈,夏普啊。
那麼在國內昂貴稀缺的器材在人家這兒反而是白菜價兒,能驚掉國人下巴的24軌音樂灌錄裝置壓根不算什麼。
至於說到日本音樂製作方面最耗錢的地方,那其實是音樂的版稅和版權使用費。
可偏偏寧衛民是這方面不用花一個大子兒的。
這樣一來,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對寧衛民他們來說,日本這嘎的音樂製作物廉價美。
真是託了松本慶子的福,一把就薅著發達國家的羊毛了。
尤其反過來看,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市場的容量還不一樣呢。
日本能賣出百萬的音樂專輯,就已經是石破天驚的白金專輯了。
實際上,松本慶子唯一的這張專輯也就賣了五十幾萬張,石田良子當年紅遍亞洲的專輯《藍色橫濱》才賣了一百五十萬張。
山口百惠剛出道的第一張專輯銷量才四十四萬。
其出道八年,演藝生涯中的全部八張音樂專輯,全部累計銷量才一千六百二十二萬張。
就這,還是日本第一位專輯銷量破千萬的昭和歌姬。
因此,這就導致日本任何音樂專輯在製作之前,都得嚴謹核算出最低能回本的銷售數字來。
因為是真的有虧本可能的。
而這百萬數量要放在共和國內地,那就太一般了。
這個年代,國內毫無名氣的新歌手必須達到六十萬銷量,才會有第二張專輯問世。
而成名的“星星”,稍微有點名氣的,及格線就得上百萬了。
像崔建去年出的專輯就是因為沒賣夠六十萬沉沙折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