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富人吃得是飯嗎?
不,他們吃得是身份,是獵奇心,是物以稀為貴。
尤其西餐界還常拿華夏沒有頂級食材為理由,認為中餐因此理當價廉,上不得廳堂。
所以寧衛民也就更有一種為國爭光的動力。
要找到這種米,並且盡力要把這種米保護起來,用來坑外國人的馬內。
為此,他採取的直接行動是以壇宮飯莊的名義聯絡了農業大學,去跟業內專家打聽胭脂米的詳情。
這不問不知道啊,一問更是讓他心熱。
因為農業大學那邊,還真有比較詳實的資料,經過農業大學的教授介紹,處處顯示出這胭脂米的來歷非常。
敢情胭脂米全稱為“御田胭脂米”,是一種極為珍貴的作物,原產於heb省豐南縣。
曾為清廷“貢米“。
康熙皇帝也曾親自種植、培育,並在其個人筆記《幾暇格物篇》中有記載,稱這種稻米顏色紅,米粒長,味道香,與一般紅米不同,命名為“御稻米”。
後幾經嘗試,終於成功移植於京西,也就有了京西稻之稱。
康熙培育了御稻米以後,除了北方,也倡導在南方推廣。
康熙五十四年,曹雪芹的父親曹頫從其母舅李煦那領取御稻種一斗,開始在江寧(南京)推廣,同時也在自家田裡種植。
曹雪芹少年時也許吃過這種米,並在後來寫進了《紅樓夢》。
再等到乾隆皇帝下江南後,從江南帶米回京,南方的胭脂米也就成了“紫金箍”了。
被種植在昆明湖畔,接受有“天下第一泉”美稱的玉泉水的灌既。
因其培育難度大、產量小,需要大量高質量的水來灌既,到了近代幾乎近於滅絕。
後來,多虧我們的偉大領袖讀紅樓,看到五十三回寫賈府的莊頭烏進孝進賈府交租,常用米千餘石,而專供賈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只有“二石”,由此引起了關注。
他讓農業部查了“御田胭脂米”的情況,提出希望由糧食部門收購一部分“御田胭脂米”,以供中央招待國際友人。
如此,胭脂米才得到了一定的保護,在一定程度擴大了種植。
但可惜的是,有那麼幾年口糧趨緊,讓這種低產量的高檔米再度遭到冷落,國家停止了收購,也顧不上保護了。
京西雖然是稻米的產區,但從六十年代之後,種植的全是高產稻米。
如今要想找的話還真是難了,恐怕也只有當地農民還留有一些稻種了。
真要找的話,六郎莊附近走訪一下,或許是最有可能性的。
而面對這樣的現狀,聽了這樣的介紹,寧衛民雖然失望卻不氣餒,反而更確定了農業大學的專業能力。
於是他也不繞彎子了,索性開誠佈公,提出要農業大學幫忙,找到這種水稻培育一批出來。
他表示,如果成功,自己不但願意承擔所有費用,會出高價購買。
而且還可以在額外資助農業大學的科研專案,或者贈送給學校一輛汽車。
那想想看吧,這個年代,面對如此的饋贈,學校能不動心嗎?
於是,寧衛民最後就把這件事轉交給農業大學了。
對方答應他,會透過糧食部門去摸一摸京西附近的情況,如果可以找到稻種,那麼就會想辦法滿足的他的要求。
就算是壇宮飯莊和農業大學的一次試行的商業合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