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寧衛民自己個兒的生意。
先說服裝這一塊兒,由於門路越趟越開,越做越熟。
街道縫紉社靠批發和加工,和羅廣亮那幫弟兄們靠零售和壟斷剪標貨,都賺海了。
甚至於前門地區個體戶和秀水街上其他無照小販,都因為接了寧衛民手裡的俏貨,也跟著掙了不少。
然而即便是這樣的紅火,這樣皆大歡喜的情況下。
居然無意中又讓寧衛民把握住了一個難得的商機。
敢情皮爾·卡頓這一次從法國赴華籤合同,還帶來許多比較新穎的款式服裝,想要投放到共和國的市場試水。
按照約定俗成的做法,這些服裝的款式沒經過市場驗證,肯定不會大批次生產。
只能先十幾件,幾十件一款的小量製作,試探市場的接受度。
而這樣一來,不光是宋華桂頭痛,連帶著也讓那些國有服裝廠全都為難了。
因為做這些衣服,量小不說,對手工和時間的要求還高。
宋華桂是發給誰,誰都不愛接。
工廠這邊,是誰接下了這樣的訂單,誰發愁。
然而寧衛民得知這件事後,卻忍不住開始盤算了。
因為明擺著的啊,幹這種活,煤市街街道的縫紉社最合適不過了。
比起一般的裁縫鋪,街道縫紉社有一定的規模。
而且在經營上還很靈活,不像國營服裝廠那麼死性。
唯獨可慮的就是質量能不能過關的問題。
寧衛民當然清楚,皮爾·卡頓品牌的服裝,對做工要求有多麼嚴謹。
有時候哪怕門襟兒有一點對不起都必須返工。
他就覺得,以縫紉社那幫老孃們的業餘水準恐怕夠嗆啊。
於是為了萬全起見,只能讓縫紉社先試做幾件看看。
如果過得去,他才好跟宋華桂開口。
可讓人真沒想到啊,縫紉社還真有人才。
蘇錦簡直一鳴驚人!
作為縫紉社唯一的一位男性成員,裁剪技藝竟然也是蠍子拉屎獨一份。
寧衛民見了蘇錦做出來的樣品,不但為之愕然,而且信心大增。
果不其然,把這幾件衣服給宋華桂拿過去看了一看,這差事就被順利討了過來。
嘿,這時候再看這件事,那可是太合適了!
一是寧衛民討了領導的喜歡。
宋華桂相當高興,認為寧衛民確實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值得倚重。
自己提都沒提,他就能主動替自己分憂,這太難得了。
二是寧衛民也順手賣了國營的服裝工廠那些人一個人情。
當那些廠子得知寧衛民把這事攬走了,就沒有一個廠長和負責人不念他好的。
為表達感謝,廠方當然會同意在給他的貨上,額外照顧照顧。
三,街道縫紉社上上下下,也對此喜不自勝啊。
別看國營廠看不上這十三四塊錢一件單衣,三十幾元一件大衣的加工費。
可街道縫紉社的經營成本才多點兒啊?
那是他們根本夠不著的肥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