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就連大人們給孩子的壓祟錢,都前所未有的漲到了五毛、一塊錢。
這就叫歡天喜地,普天同慶啊。
當然,像寧衛民給羅家和邊家的孩子每人一張大團結,那就有點過分了。
只能說他是亂入了這個時代的病毒,不能以常理衡量。
最後,有關民眾的文化生活方面,也同樣讓老百姓們感到滿意。
要知道,這一年是國家電視臺第二次舉辦春晚。
正是春晚這塊“招牌”剛剛打響,這個欄目挾大好勢頭,迅速成長,生命力最蓬勃的時候。
所以不但這屆春晚資金投入大了,製作更精良了,請來的名家名角,高質量的好節目也多極了。
比如馬季的單口相聲《宇宙牌香菸》,幾乎夠全國人民樂上一年的。
陳培斯和老茂的小品《吃麵條》,更是直接引發了“小品熱”。
戲曲節目裡,譚元壽的《定軍山》、馬蘭的《女駙馬》,全是戲迷憋著劇場都未必能聽到的名家名段。
李谷一和姜昆反串的花鼓戲《劉海砍樵》也很出彩,讓人發自肺腑的輕鬆一笑。
至於歌曲節目,能讓人如痴如醉好歌那就更多了。
殷秀梅的《幸福在哪裡》、《黨啊,親愛的媽媽》。
朱明瑛的《莫愁啊,莫愁》、《大海啊故鄉》、《回孃家》。
蔣大為《要問我們想什麼》、《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全是都在這同一臺晚會上呈現,成了永遠留在人們記憶裡的難忘經典。
以至於多年之後許多人回顧春晚歷史,都有一個共識。
認為1984年的春晚,是歷年春晚中節目質量最高的一臺春節聯歡晚會。
不過,要說到這屆春晚,最具劃時代意義和突破性的創舉。
卻當屬春晚導演黃一鶴本著同血同源之心,邀請港臺演員參加春晚演出的決定。
這一屆春晚,主持人的佇列裡不但多了寶島的黃阿原和港城的陳思思。
受邀前來的還有兩位港臺歌手張明敏和奚秀蘭。
他們各自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國心》和《阿里山的姑娘》,引發了全國觀眾的強烈的共鳴,堪稱一夜走紅。
事實上,從大年初一開始,“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和“高山長青,澗水長藍”,就取代了“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成了京城年輕人口中新的流行曲調。
用三十年後的話來說,好像誰要是不會這麼哼上兩句,就“OUT”了一樣。
所以說,這屆春節晚會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讓國人大大的增強了民族認同感,並且從此打通了港臺流行歌曲在內地傳播的官方途徑。
此外,還有天壇公園的“齋宮雕塑藝術展遊園會”也並非再是一枝獨秀了。
新春廟會有了強有力的競爭者,京城百姓也有了更多的選擇。
敢情原有歷史上在1985年首先恢復春節廟會傳統的地壇公園,不願意坐視天壇公園出盡風頭,佔盡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