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過去的那些歲月,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印記。
六十年代人提倡“勤儉”
七十年代人號召“奮鬥”
八十年代人,“樂觀”、“自信”開始樹立起來。
九十年代人,欣賞的是“個性張揚”與“自我實現”。
零零年代人,主張的是“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想來如果能用某個詞來形容不同年代的人。
絕大多數人的心裡,就應該是這樣的。
但是,時代迅速變遷,生活日新月異,也在成長的孩子與父母間拉開了一條以代際為準的分界線,為上下兩代人的相互理解造成了障礙。
甚至這種格格不入是覆蓋到生活全方面的。
從衣食住行,表達方式,生活習慣,到時間觀念,全都囊括其中。
這樣一來,社會上也就冒出了一個新詞兒,叫做“代溝”。
代溝到底是什麼?
代溝本質上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因為“這世界變化快”,上下兩代人所產生的認知不同,價值觀的偏差。
但偏偏許多人卻不太重視這一點,只把注意力放在“我的世界你不懂”的結果上了。
於是乎,父母和孩子之間,越發因為缺乏換位思考而矛盾叢生。
兩代人的“家庭戰爭”也一日比一日更普遍、更頻繁,更激烈。
甚至遠勝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代。
其實像邊家老兩口和兒子邊建軍之間的家庭矛盾,已經算是好的了。
因為他們畢竟是普通百姓人家,社會重大變化引發的後果,往往最後才傳導在他們的身上。
重大分歧只是糾結於兒子的終身大事上,生活其他方面,暫時還沒有什麼不協調的。
反過來,要是再去看看那些社會階層更高一些的家庭,對國家反向和社會氛圍敏感的家庭。
尤其是父母因為公務,不得不長時間遠離自己的孩子,對子女疏於照管的家庭。
這方面的情況,那才是最嚴重的呢。
像霍欣的家庭就是個尤為典型例子。
霍欣的父親霍延平,十六年前離開京城,遠赴歐洲常駐的時候,霍欣才僅僅五歲。
然而就在霍欣剛考上中學的時候,她的母親也因為霍延平工作太忙,需要人照顧,去歐洲陪同。
這一下子,等於是霍欣在青春期,心理最敏感,情感最複雜的時期。
徹底離開了父母,被動的成為了一個留守兒童。
而後十年多的時間裡,她與自己的父母就一直是這樣遠隔重洋的生活著。
除了每年一次,也許兩年一次的探親假,父母會回國看看她之外。
可以說,她和自己的爸媽就再沒什麼機會見面了。
甚至平日裡,就連打電話的機會都很少。
因為這年頭的國際長途太貴了,而且不是一般電話能接通的,那得專門到電報大樓去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