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身份是今後的主流。
為了讓這些來自不同部落的人,快速認同這個身份,葉青用了重手。
利益捆綁!
怎麼捆綁?
這個時代最大的利益就是稻田了。
即將開墾出來的稻田,不會歸屬某一個氏族部落,也不會歸屬某一個家庭,而是歸屬於一個鄰。
一個鄰的人,集體參加勞動,共同耕種這些稻田。
稻田的產出,扣掉上交的部分,也就是稅,剩下的由鄰內部的十個家庭進行分配。
分配到家庭之後,便是家庭的私有財產。
私有財產受保護,鄰,裡,氏族,任何人都無權侵犯。
鄰的內部是集體勞動,採用工分制度。
出了一個工,幹了一天活,便計一個工分,到分配產出的時候,按照工分進行分配。
工分多,分得多,工分少,分得少。
等稻田產出了,鄰里制度走上正軌,部落就不再提供免費的吃食了。
那時,這種制度下,必然會產生貧富差距。
家裡勞力少,小孩多,出工少,吃飯的嘴多,必然是比別人窮困的。
人懶惰,出工少,或是幹活磨洋工,想要吃得和別人一樣,不可能了。
但,這正是葉青想要的。
人是慾望的動物,慾望是人奮鬥的動力。
私有制下,有了貧富的差距,整個部落才有活力,才有主動發展的內在動力。
不甘於貧困?
很好!
葉青還給他們提供了賺外快的機會。
因為收了稅,今後,伐木,採石,木工,砌匠等等工作,不再是僅僅提供吃食,還會發放工資。
工資可以是稻穀,布等,有必要的時候,葉青會弄出孔方兄來。
不同的工作,工資可能不同,這個就要看具體的勞動強度和對技藝的要求來決定。
並且,同樣的工作,工資也會有不同。
技藝嫻熟的,工資高,手腳笨的,工資自然就低。
他要刺激每個人主動學習技藝的熱情。
以後推行掃盲教育,將學習的成績作為工資衡量的一個重要標準,那時候,可以想象,族人的學習將會是如何的狂熱。
合理的制度,永遠是促進社會發展的最有力的手段。
(求月票、推薦票)
7017k